1. 简单百科
  2. 三突出

三突出

"三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与江青密切相关。

“三突出”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68年5月23日的《文汇报》。这天的《文汇报》发表了上海市文化系统革委会主任兼上海两出“样板戏”的实际总管于会泳的文章《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此文系于会泳为纪念“样板戏”诞生一周年而作。

三突出的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突出的内容

三突出指:

1.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2.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3.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其具体实践是在文艺创作中把正面人物放在画面或舞台的中央,打正光,而反面人物要在角落打底光或背光,等等。

三突出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之中,江青之流为了实现其反革命的政治目的,在俄赛盛会主义(?)的同时,抛出了他们唯一主义的创作理论,其中三突出原则是危害最终影响最坏的也颇具迷惑的一个。江青之流把三突出原则作为文艺创作的基本的规律,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强令理论能够文艺作者必须遵循,此后,由三突出为主心,衍生出了所谓散配成以及多侧面等突出英雄人物的文学游戏般的荒诞论谈。这种脱离实际,主观杜撰的标准,对文学创作危害极大。一方面扼杀了真正的文学创作的生机,一方面深受三突出影响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宣传了错误观点,背离了生活规律,或深浅不同的落入了概念化,公式化的空白,没有什么艺术感染力,更有甚者,则图解概念,精制滥造,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唯心主义创作是思想的流布和泛滥。

文革之后,有些其他事物借用这一词汇,如某某菜肴的“三突出”特色,等等。

参考资料

“文革”时期“三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述论.中国知网.2024-03-20

四 “三突出”和“高大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03-20

三突出.万方数据.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