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苞舌兰属

苞舌兰属

苞舌兰属(学名:Spathoglottis)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属名Spathoglottis源于希腊语spathe(窄平的薄片)和glossa(舌头)的合成词,指唇瓣舌状。

形态特征

苞舌兰属为地生草本,无根状茎,具卵球形或球状的假鳞茎,顶生1-5枚叶。叶狭长,先端渐尖,基部收狭为柄,无关节,具折扇状脉;叶柄之下具鞘。花葶生于假鳞茎基部,直立,不分枝,基部被数枚鞘,被毛或近无毛总状花序疏生少数花;花苞片比花梗和子房短;花中等大,逐渐开放;萼片相似,背面被毛;花瓣与萼片相似而常较宽;唇瓣无距,贴生于蕊柱基部,3裂;侧裂片近直立,两裂片之间常凹陷呈囊状,内面常有毛;中裂片具爪,爪与侧裂片连接处具附属物或龙骨状突起;蕊柱半圆柱形,细长,向前弯,上端扩大而呈棒状,两侧具翅,无蕊柱足;蕊喙不裂;花粉团8个,蜡质,狭倒卵形,近等大,每4个为一群,共同附着于1个三角形的粘盘上。

分布范围

全属约46种,分布于热带亚洲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中国有3种,分布于南方各省区。

代表物种

苞舌兰

苞舌兰SpathoglottispubescensLindl。假鳞茎扁球形,通常粗1-2.5厘米,被革质鳞片状鞘,顶生1-3枚叶。叶带状或狭披针形,长达43厘米,宽1-1.7(-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窄为细柄,两面无毛。花葶纤细或粗壮,长达50厘米,密布柔毛,下部被数枚紧抱于花序柄的筒状鞘;总状花序长2-9厘米,疏生2-8朵花;花苞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9毫米,被柔毛;花梗和子房长2-2.5厘米,密布柔毛;花黄色;萼片椭圆形,通常长12-17毫米,宽5-7毫米,先端稍钝或锐尖,具7条脉,背面被柔毛;花瓣宽长圆形,与萼片等长,宽9-10毫米,先端钝,具5-6条主脉,外侧的主脉分枝,两面无毛;唇瓣约等长于花瓣,3裂;侧裂片直立,镰刀状长圆形,长约为宽的2倍,先端圆形或截形,两侧裂片之间凹陷而呈囊状;中裂片倒卵状楔形,长约1.3厘米,先端近截形并有凹缺,基部具爪;爪短而宽,上面具一对半圆形的、肥厚的附属物,基部两侧有时各具1枚稍凸起的钝齿蟳;唇盘上具3条纵向的龙骨脊,其中央1条隆起而成肉质的褶片;蕊柱长8-10毫米;蕊喙近圆形。花期7-10月。

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生于海拔380-1700米的山坡草丛中或疏林下。也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泰国

紫花苞舌兰

紫花苞舌兰SpathoglottisplicataBl。植株高达1米。假鳞茎卵状圆锥形,长约3厘米,粗1-1.7厘米,为叶鞘所包,具3-5枚叶。叶质地薄,淡绿色,狭长,长30-80厘米,宽5-7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收狭为长柄,具折扇状的脉;叶柄长10-20厘米。花葶长达1米,下部具数枚筒状鞘;总状花序短,具约10朵花;花苞片紫色,卵形,长约2厘米,向下反卷;花梗和子房紫色,比花苞片长;花紫色;中萼片卵形,凹陷,长1.5-1.7厘米,宽9毫米,先端锐尖;侧萼片斜卵形,与中萼片等大;花瓣近椭圆形,比萼片大,先端锐尖;唇瓣贴生于蕊柱基部,长约1.5厘米,3裂;侧裂片直立,狭长,长约6毫米,宽3毫米,先端扩大并呈截形;中裂片具长爪,长约1厘米,向先端扩大而呈扇形,先端近截形并凹入或浅2裂,基部与侧裂片相连接处具一对黄色肉突,其基部彼此连生并向背面伸出2个三角形的齿突;蕊柱长约1.5厘米。花期常在夏季。

产台湾(兰屿岛绿岛)。常见于山坡草丛中。广泛分布从日本琉球群岛)经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太平洋一些群岛。

少花苞舌兰

少花苞舌兰Spathoglottis ixioides (D. Don) Lindl。

相关类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