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悲喜剧

悲喜剧

悲喜剧(英语:Tragicomedy),又称为正剧或传奇剧,是戏剧文学的一种体裁,是悲剧和喜剧的交融和延伸,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能够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扩大和增强了戏剧反映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英国文学里,莎士比亚晚期偏好写悲喜剧的剧本(如《暴风雨》《冬天的故事》等),在此之后直到19世纪这段期间是悲喜剧最盛行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讨论到关于悲剧和喜剧重复的问题。

特征

正剧的外部表现特征,主要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它既指完美的收场、幸福的结局,又指生活的肯定方面或生活的否定方面。

词典解释

是戏剧的一个类别,悲剧和喜剧因素在同一剧中出现,多半结局圆满。

详细释义

正剧中主人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的悲剧或喜剧那样受限制,它可以是崇高伟大的英雄,也可是卑鄙的小人。正剧的题材既可以是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也可以是接近于市民生活的凡人小事,剧情中既有令人感伤流泪或不完美结局的悲剧因素,又有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正义获得胜利的喜剧色彩。主人公也像悲剧人物那样追求着历史的必然要求,所不同的是,这种要求在悲剧中不可能实现,而在正剧中则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在喜剧中,不合乎历史潮流的要求被当作现实的目的而被追求着,而在正剧中,不合乎历史潮流的要求则被否定掉。

起源

悲喜剧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从悲剧与喜剧中改革出来的资产阶级的“近代戏”,故又称“启蒙戏剧”。它是“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引严肃戏剧”。皮埃尔·博马舍第一个把这种戏剧称之为“正剧”。

分类

正剧有两种类型。其一为传奇剧类型。剧中人物从逆境转入顺境,全靠一种偶然的机遇:或遇贤明官吏,或出现一救世主等。另一种类型为英雄正剧。新旧两种力量的较量进入到决战的时刻,新生力量已强大到足以战胜腐朽势力的程度。

代表作

古今中外很多的剧作家留下了著名的悲喜剧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

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苏叔阳:《丹心谱》;

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终成眷属》(1602),《一报还一报》(1604),《暴风雨》(1610-1611),《冬天的故事》(1610-1611);

汤显祖(明):牡丹亭;

王实甫(元):西厢记。

戏剧作品中的悲喜剧

古典时期并未有对于悲喜剧完整的正式定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作品《诗学》中探讨了有着双重结局的悲剧,似乎表明他已有与悲喜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含义相似的构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欧里庇得斯的《阿尔刻提斯》在内的许多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戏剧都可称为悲喜剧,尽管除情节外并无其他明确的悲喜剧特质。悲喜剧一词源自普劳图斯的戏剧作品《安菲特律翁》,他在序幕中半开玩笑地创造了该词。剧中角色赫尔墨斯认为在喜剧中同时囊括国王和神明以及他们的侍从是无礼的,并声称这剧最好是部“悲喜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