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处级,总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71号,主要承担浙江省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工作,所长是方向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组。197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组建。198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成立浙江省古建筑维修技术中心。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更名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科技考古室。2016—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瓦窑里遗址发掘了30多座墓葬。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获评“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省级文化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单位”等。截至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有“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和大墓遗址”“浙江余杭莫角山良渚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等共计12个项目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有10个考古发掘项目获“田野考古奖”。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组。1962至1972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浙江省博物馆合署办公。
正式成立
1979年5月,浙江省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拟成立浙江省文物考古所。1979年12月,以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大部分专业人员为骨干力量组建了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事业编制40人。成立之初,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对浙北地区的史前遗址,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成了研究所工作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文物考古所陆续发掘了浙北的7处遗址,包括1981年吴家埠遗址的大规模发掘,随即建立了浙江省的第一个考古工作站——吴家埠工作站,奠定了长期开展良渚考古的重要基础。198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成立浙江省古建筑维修技术中心。
更名发展
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更名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4年,浙江省古建筑维修技术中心更名为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2017年6月,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改制,由省考古所下属文化企业变更为省属文化企业。1994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杭州市环城西路22号搬迁至假山路办公。
2002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科技考古室,以动植物遗存调查和研究为中心开展科技考古工作。200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共同组建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2016—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瓦窑里遗址发掘了30多座墓葬,年代属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
2019年,在浙江省文物局资助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从事良渚考古工作的考古学家为主的作者,撰写了由11册良渚相关的图书组成的 “良渚文明”丛书。同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假山路假山新村26号搬迁至教工路71号。
组织宗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宗旨为开展文物考古工作,促进文物事业发展。
主要职责
(一)承担全省文物保护及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
(二)开展考古文物的临时保管、修复、研究、阐释。
(三)开展考古学术研究和省级对外交流合作。
(四)组织、协调世界文化遗产日常监测和档案资料收集。
(五)开展全省考古工作业务指导。
(六)承担考古相关业务培训、人才培养及文物鉴定、遗址公园和古建筑修建方案技术论证等社会服务。
(七)承担考古数字化应用系统开发运行和业务协同集成工作。
所藏文物
组织机构
组织编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机构规格为正处级,事业编制61名。设所长1名,专职副书记1名,副所长3名。截至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设机构12个:办公室、财务科、保卫科、项目管理部、资料信息与文物保管部、史前考古室、商周考古室、汉唐宋元考古室、水下考古中心、科技考古室、文保室、文化遗产监测研究室。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历任所长为杨晨钟、王士伦、刘军、曹锦炎、李小宁、刘斌。
现任领导
下设基地
截至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县设立考古工作基地(中心、站)9个: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浙中考古基地(拟建)、安吉考古保护中心、良渚工作站、旧石器考古长兴工作站、河姆渡工作站、慈溪上林湖工作站、余杭吴家埠工作站、湖州毘山遗址工作站。
重要发掘
2021年至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台州市椒江区文化传承保护中心对章安故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工作,发掘总面积3600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8座、水井2座、排水沟2条、河道3条、道路1条、灰坑74个和墓葬10个,文物约3000件。
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联合组成研究团队,在绍兴地区开展了古代水利专项调查。团队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开展研究,共确认古代水坝遗迹25处,其中有11处确认属越国时期。此次调查首次揭示了越国都邑外围大型水利系统的概貌。在绍兴地区,考古团队在其中的21处水坝取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最古老的水坝距今已有4700年左右,另有两处水坝距今约3300年,属于越国时期的11处水坝距今约250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良渚水坝和越国水坝的堆筑结构和营造技艺相似。坝芯均采用青灰色淤土堆筑,外部坝体则选材黄色黏土。坝坡两面为斜坡,顶部是平面,横截面呈梯形。王宁远说,绍兴地势南高北低,夏季山区容易出现强降雨,同时北部平原当时濒临大海,又容易受到咸潮侵袭。越国水坝和良渚水坝一样,具有防洪、蓄水、灌溉和运输功能,可以有效支持人们的生产生活。
合作交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博物馆、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日本金泽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业务合作,举办学术活动、会议。2012~2019年,接待日本、韩国、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学者20多批;派出研究人员40多批,出访日、韩、美、英、法、德、西班牙、洪都拉斯等国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通过合作交流,提升了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科研能力,扩大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良渚博物院合作开展“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活动已达十一届。自2015年开始,由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活动及公众分享会连年举办。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请并运营“浙江考古”微信公众平台,截至2019年10月已发送专业文章、资讯共152篇,在国内同行业微信公众平台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所获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8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编著的《浙江石窟造像调查报告》出版上市。这是浙江首部对省内石窟造像全面、详细记录的“身份档案”,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材料支撑,更是首次面向社会公布,让历史文化爱好者得以全面领略浙江石窟造像的魅力。
参考资料
求真务实 传承文明 发现历史 走向未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微信公众平台 文博中国.2024-08-23
良渚考古新发现“新在哪”?.浙江省文物局.2024-08-2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8-2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开选聘人员公告.浙江省文物局.2024-08-23
良渚古城考古的历程、最新进展和展望.百家号 人民资讯.2024-08-23
文博日历丨博物馆里这颗“牙”有什么来头?.央视新闻.2024-08-23
每日一见|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浙江省文物局.2024-08-23
每日一见|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鱼.浙江省文物局.2024-08-23
每日一见|跨湖桥文化双耳扁腹灰陶罐.浙江省文物局.2024-08-23
每日一见|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玉璜.浙江省文物局.2024-08-23
考古发现“最早的台州城”.浙江省文物局.2024-08-23
良渚考古“助力”越国考古:绍兴越国水利系统“再现人间”.百家号.2024-08-23
省级文化和旅游系统“建设清廉单位、创建模范单位”工作先进集体风采展示!.微信公众平台 浙江文旅政务.2024-08-23
首次公布!浙江石窟,竟有这么多“中国之最”.百家号 环球网.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