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凉亭水库
花凉亭水库,位于长江流域皖河支流长河上游,安徽省太湖县境内,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供水、养殖、航运、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利枢纽工程。花凉亭水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泄洪隧洞、引水隧洞、电站等组成。花凉亭水库建成后,不仅承担了水库上游群众交通运输的功能,四台机组的发电现已并入华东电网有限公司;设计灌溉其下游的太湖、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四县105万亩田地,即使在干旱之年,其发电尾水也能确保灌溉需求。由于水库的水质清亮洁净,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水库里每年可产鲜鱼150万公斤,广大库区农民从事水产养殖也能获得不少的收益。尤其是通过水库拦洪的调蓄作用。并建成“花亭湖风景区”,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水库特征
花凉亭水库拦洪大坝位于太湖县老城北5公里的花凉亭,以防洪、灌溉为主,发电、航运、养殖为辅。水库工程由福建省省水利厅勘察设计院设计。采用多年调节,以千年洪水设计,设计洪水位95.85米,以万年洪水位校核,校核洪水位97.61米。相应总库容23.98亿立方米,死水位74米,死库容6.55亿立方米,正常水位88米,有效库容17.4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8.6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8.75亿立方米。水库集水面积188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4×1万千瓦,年发电量10150万度;灌溉面积103万亩;可养殖水面9.54万亩,年均产鱼50万公斤。做到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综合利用。库区居民按50年一遇洪水位92.3米迁移,土地按90米高程征用。
枢纽工程
该库枢纽工程分5部分:
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碾压坝,一级水工建筑物,抗震烈度7.5度。最大坝高57米,坝顶高程98.5米,防浪墙顶高程99.9米,坝顶宽8米,长570米。河床是片麻岩类,坝基采用爆破震密法处理,并设粘土防渗水平铺盖与心墙相接。坝体设测压管、浸润线管和沉降点,内外坝面都用干砌块石护砌到顶,外坝脚设量水堰。
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钢筋混凝土结构。堰顶高程82.8米,净宽96米,分8孔,设弧形闸门,每孔装2台22.5吨卷扬式启闭机,最大泄洪量10320立方米/秒。
泄洪洞:为压力不衬砌隧洞,洞径8米,长480.7米,进口底高程60米,最大泄洪量524立方米/秒。进口设两扇3.5×8米事故平板钢闸门,装75吨斜拉式启闭机,出口设5×5.8米高压弧形闸门,装75/40吨螺杆式启闭机。
发电洞:为压力不衬砌隧洞。建设初期起导流作用。洞径7.5米,长469米,进口底高程43米,最大泄量473立方米/秒,进口设两扇3×6.5米事故闸门,装62.5吨卷扬式启闭机,洞外有8.5米高的拦沙坝,出口设4.5×4.5米高压弧形闸门,装75/40吨螺杆式启闭机,出口以上100米附近,有4条支洞平行通向发电厂房,洞径由4米渐变至2.8米。支洞上游有圆筒式调压竖井,小井筒径7.5米,大井筒径15米,顶高程102米。
发电厂房:长52.1米,宽14.4米,内装75千瓦/20吨桥式起重机1台和1万千瓦发电机组4台。所发电并入华东电网有限公司。
水系构成
在牛镇镇龙湾注入花凉亭水库,在晋熙镇(原岔路乡)花凉亭村出库。东流,在潜山县汇入皖河。据水文资料测算,年平均径流量13.94亿立方米。在建花凉亭水库以前,年平均水位42.43米,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根据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和历年最高水位51.23米(1982年)推算,得出洪峰流量9870立方米/秒。
长河在太湖县境内有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4条,有部分支流因下游没入花凉亭水库,故实际上已经成为库区的支流,主要有:
前部淠河:源于英山县、岳西县交界的犁头尖,流经桃阳入境,至百里墩西纳叶家河(源于团岭,长5.3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至耿家岭西纳程家河(源于黑松口,流域面积14.2平方公里)、王家河(源于三尖寨,长4.8公里,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经黄茂山、西溪湾至薛义河,与后部河汇合入花凉亭水库,流经本县15.9公里,流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
安乐河:源于英太交界的古皮尖、黄柏山、天花坪,三处之水汇于马嘶铺,东南流经陈辉、沙河至陈园,西纳赤水河(源出天花坪,东南流经张家河、花园河、黄溪河、石堰河至陈园畈,长26.8公里,流域面积75.3平方公里),再经阎王河、朱家河、安乐河,西纳黄泥河(源出桐山,长7公里,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再经袁家湾至弥市镇,西纳弥陀河转东流至田家滩,南纳方田河,迂回以达龙湾入长河。袁家湾以下是花库淹没区,袁家湾以上主河道长37.5公里,流域面积213平方公里。
方田河:源于蕲春大王山、云长岭,由东北流经陈半街、河口,南纳徐家冲水(长5.9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经方田至真君庙,南纳孟宗竹冲水,转北流入长河。方田以下是花库淹没区,方田以上河长15.8公里,流域面积42.7平方公里。
南阳河:源于太宿交界的风帽岭,东北流经白门楼、凉亭、枫树沟,东纳双河(源出酸枣岭、百罗尖,主河道长7公里,流域面积23.2平方公里),到刘家畈,西合石井河(源出太蕲交界的云长岭,东北流出长岭冲,经九丘田、栗树坪、石井至刘家畈,长23公里,流域面积49.6平方公里),过柏子湾直达龙湾入长河。柏子湾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主河道长12公里,流域面积102.5平方公里。
黑岩河:源于天华尖,北流市经王家屋至合水涧入长河。王家屋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4.8公里,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
青石河(古名琴河、猫石河):源于太潜交界的上程岭,西南流至朱家湾,北纳吊桥河(长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经黄岗、猫石河,东纳转桥河(长5.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经芹河至赵家河,北纳王家河,向南经汤水湾、侯陆畈至青石河入长河。赵家河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19.5公里,流域面积69.9平方公里。
大湖河(黄界河):源于太宿交界的界岭,东北至皂角湾、黄猫山、桑树堰,南纳茯苓河(源出太宿庵,长9.2公里,流域面积20.1平方公里)、西冲河(源出芙蓉寨,长6.3公里,流域面积11.5平方公里),至马王庙,南纳东冲河(源出缺月岭,长6.2公里,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经花岩、黄镇、黄界河,西纳柳家河,南纳斑马冲水,转北至大湖河入长河。花岩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17.4公里,流域面积76.1平方公里。
小湖河:源于李杜、山龙交界的老虎石,东北地区流经锦鸡然后入长河。锦鸡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3.3公里,流域面积7.4平方公里。
寺前河:源于太潜交界的清风岭,西南流经许家河、蔡家河、上马石、王畈、寺前河,西纳徐家冲水,东纳洪岭水,至九村畈入长河。上马石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9.3公里,流域面积37.4平方公里。
罗溪河:源于太潜交界的玉皇庙,西南流经柳树脚下、詹家大屋、罗溪,北纳李明冲水(源出姜家寨,河长6.5公里,流域面积17.1平方公里),至西风洞下入长河。詹家大屋以下是花库淹没区,以上河长5.2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
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
该库于1958年5月报水电部批准兴建,同年8月12日成立花凉亭水库工程局和中共花凉亭工程局委员会,属省委基建部和水利厅领导。1958至1960年,工程局有职工1600余人,劳力(劳改、劳教和刑满留用人员)32000人。1958年8月16日,导流隧道正式开工,9月开挖引河,10月填筑大坝,施工现场长达10公里,最高日上坝土砂方1万立方米。1959年9月22日大坝截流成功,1960年6月开始蓄水。1962年6月工程缓建,此时大坝顶高程91米,心墙顶高程86米。1970年10月复工续建。1971年元月,太湖县、天柱山、怀宁县、望江县、宿松县5县民工1万余人开赴工地建设。1976年10月,大坝填筑到顶,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管理机构
1976年枢纽工程基本完成,当时的管理机构是花凉亭水电站工程指挥部。1977年5月,撤销安庆地区花凉亭水电站工程指挥部,成立安庆地区花凉亭水库管理局。是年9月,中共安庆地委通知,暂不撤销花凉亭水电站工程指挥部,指挥部与管理局合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4年5月,安徽省花凉亭水电站与安庆地区花凉亭水库管理局合并,命名为安庆地区花凉亭水电站,属安庆行署领导,行政级别属正县级单位。
控制运用
花凉亭水库防洪调度权属安徽省防汛指挥部。1960~1970年,汛期限制水位控制在60米以下。1970~1980年,汛期限制水位为65米,以后几年逐步提高。1986~1988年稳定在75米。根据控制运用办法,当水位超过汛期限制水位时开启泄洪洞,水位超过82.8米,溢洪道自由溢洪。1969年7月,水库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库水位达到80.23米,最大进库流量5475立方米每秒,最大泄量624立方米每秒,削峰89%。从多年渗流位势和沉陷观测资料看,尚未发现异常现象;加之粘土心墙多次进行灌浆处理,效果也较好。
观测测报
对大坝曾进行沉陷、位移和渗漏量的观测。1959年和1960年,两次在上游坝面埋设的16个沉陷测点,由于施工碰撞、埋压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测等原因已废弃。1975年4月,当心墙筑到90米高程时,用钢板埋置了9个沉陷点,观测心墙在90米以上加负荷时的沉陷情况。1976年10月,在大坝上、下游的戗台和坝顶点又埋设了36个沉陷测点。从观测数据分析,均符合大坝运行正常规律,今大坝年沉陷率已趋稳定。
位移观测始于1978年。根据观测资料,在水库运行水位较低时,其上、下游坝面的位移值极小,而几次水位陡升时就有比较显著的位移,其规律是上游坝面向上游位移。
测压管观测始于1960年6月。首次在7个断面埋设了19根测压管,测得心墙中心线的位势大都在35%左右,与原设计计算值相一致。1977年又埋设了44根测压管和2个心墙浸润管。心墙的位势较设计值和前期观测值降低了50%以上,这说明防渗效果逐渐提高,单宽渗漏量为原设计值和前期相同水头的50%。
1953年设花凉亭水文站,在库址处观测水位、流量和雨量。其后在库区流域内设马嘶铺、弥市镇等雨量站及周家河进库流量站,并向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和省、地等防汛指挥部报汛。在较大洪峰时,还作预报以指挥防汛和水库调度之用。
维修养护
1966年8月后,发现心墙在55~70米范围内明显纵向裂缝,最大缝宽达20毫米,并可见水平裂缝,决定采用粘土灌浆措施。第一期灌浆是在1966~1968年,采用湿解法制浆。共灌孔48个,总灌入粘土浆1572立方米,平均单孔吸浆为39立方米。第二期粘土灌浆在1972~1974年,共计74孔,采用1次成浆法,共灌入浆液1640立方米。1980~1981年进行第三期灌浆,是采用干钻造孔法,共灌孔50个(最后回填了几孔)。从已灌入的浆体,由探井中直观鉴定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其强度和防渗均能满足要求。1975年春,在原设计基础上对发电洞进水口事故检修闸门和进水口两闸孔的护衬钢板进行增补、锚固加强并以压浆混凝土灌实。1984年对进口闸门漏水进行检查并大修。 2009年10月,总投资2.1亿多元的花凉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总工期23个月,工程项目包括大坝加固、溢洪道加固、泄洪隧洞和引水隧洞加固以及自动化系统和管理设施改造完善等8大项。
迁移安置
花凉亭水库淹没区所辖范围均在太湖县境内,含4个区,计划需移民11508户共46329人,拆除房屋49662间,淹没耕地43713亩。安置工作由太湖县人民政府负责,本着先低后高、统一安排与自愿结合的原则。分三个去向:不愿离开山区,由低处移到高处,从事林、茶、牧、副、渔生产;不愿离开山区,就地插入邻乡从事农业生产;愿离开山区,可自行投奔亲友,或由政府统一安排到下游农村参加生产。到1962年底,已迁移8261户计30115人,折迁房屋30203间。后由于水库缓建,陆续返回11631人,搭盖临时房屋,就近耕种,但农业生产无法保证,且回迁现象有增无减。截至1988年止,虽已蓄水发电,但只能低水头运行,影响经济效益发挥。1959~1988年,共计拨移民安置费2319.4万元。
工程效益
有记载显示:从水库正式蓄水开始到2000年,水库先后拦蓄大小洪水130余次,其中入库流量超过2000立方米/秒的洪峰45次,超过4000立方米/秒的洪峰8次。1969年,为建库后第一个大水年份,全年来水量24.98亿立方米。30天入库洪量13.80亿立方米,其中1天入库洪量3.12亿立方米,3天入库洪量5.85亿立方米。入库最大流量5475立方米/秒。坝上最高水位80.23米,1天涨差4.90米。7月15日始,省防汛指挥部派飞机空运防汛物资3天,空投草袋25000余条。1991年7月上中旬,连降暴雨,12天降雨量达510毫米,先后出现4次大洪峰,最大的一次3178立方米/秒,入库洪量达10亿多立方米,水库水位猛涨到84.76米,溢洪道首次溢洪。实行水库调蓄后,最大下泄流量1084立方米/秒,为最大入库洪峰的三分之一。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下游数十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旅游开发
1986年11月,县政府决定开发花凉亭旅游景点,并采纳省旅游专家和相关方面人员的建议,将花凉亭水库取名为花亭湖,1987年,花亭湖风景区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在1997年成立县旅游局的基础上,2001年10月,又成立了花亭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花亭湖风景名胜区的殊荣也接踵而至: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湿地公园五块国家级“金字”招牌。从此,也翻开了太湖县旅游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每年来花亭湖旅游观光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花亭湖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水景为主体,以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的综合性风景区。景区面积257平方公里,分为花亭湖、龙山、西风禅寺、佛图寺、狮子山五大景区和汤湾温泉疗养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