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
《眼睛》(俄语:Соглядатай, Sogliadatai, literally 'voyeur' or 'peeper',英文:The Eye)写于1930年,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第四部小说,也是其最短的一部小说,通篇只有一百页左右。上海出版社出版,译者是蒲隆。1965年,作者的儿子德米特里·纳博科夫将其翻译成英文。
《眼睛》只有100多页,是纳博科夫最短的小说。纳博科夫本人称它为“小小说”,它是一部介于扩展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之间的作品。在1927-1930年间,他创作了一批短篇小说,使他成为日益成功的小说家。这时创作了这部作品。
寓言式精短离奇诙谐探案故事,时间、记忆和身份主题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风格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名作。
与纳博科夫的许多早期作品一样,这些人物大部分是移居欧洲的俄罗斯流亡分子,特别是柏林。在这种情况下,小说被设定在两栋房子,年轻的俄罗斯导师,斯穆罗夫,在此租房和膳宿。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Vladimir Nabokov),俄罗斯出生的美国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文体家。曾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一十三日,纳博科大出生于圣彼得堡。十月革命期间,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零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
内容简介
《眼睛》的主题是实施一项调查研究,它引导主人公通过许许多多的镜子,最后以一对形象的重合告终。三十五年前我以某种神秘模式整合叙事人追索的不同阶段,我不知道我人中得到的强烈快感是否会为现代读者分享,然而,无论如何,强调的不是神秘,而是模式。我相信,尽管时光流转,书海更迭,一种语言的海市蜃楼变成了另一种语言的绿洲然而追踪斯穆罗夫依然是件精彩的活动。情节不会在读者头脑里——如果我把那头脑研读得正确的话——简化为一个惨痛的爱情故事:其中有一颗痛苦扭动的心不仅遭受弃绝,而且受到羞辱和惩罚。想象的力量终归是善的力量,这些力量依然稳稳地驻留在斯穆罗夫一边,而事实证明备受煎熬的爱的苦涩,就像它最销魂的回报一样,令人陶醉,催人奋起。
一位严肃的心理学家可以透过我雨滴般晶莹的密码文字分辨出一个灵魂化解的世界,在那里可怜的斯穆罗夫的存在只取决于他在别人头脑里的反映,而他们的头脑接着也像他的一样,被置于同样离奇的镜子似的窘境中。故事的结构戏拟侦探小说的结构,但说实在的,作者否认有任何玩弄、迷惑、愚弄或者欺骗读者的意图。其实,只有立即看懂的读者才会从《眼睛》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即便最易轻信的读者,读这篇灵动闪烁的故事时要认识斯穆罗夫为何许人,也不可能费很长时间。我用一位英国老太太,两名研究生,一位冰球教练,一位医生,一位邻居的十二岁的孩子做试验。孩子最快,邻居最慢。
主题
这部小说主要涉及身份认同和身份的社会建构,在他人的反应和意见中的的不确定位置。在各种人物的眼睛中,斯穆罗夫分别是骗子、贵族、流氓、“性冒险家”、小偷和间谍。从某种意义上说,斯穆罗夫类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中的叙述者。当主人公仔细收集这些观察时,他试图建立对斯穆罗夫的稳定视角 — 我们才迟迟才发现他就是叙述者本人。结果是对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关系的思考。
这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品中第一部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具体来说,这个人是把他的幻想世界强加给现实世界。这个结构,在后来的作品中进一步发展,如《绝望》(Despair,1934年)、《微暗的火》(Pale Fire,1962年)和他的最后一部小说,《看那些小丑》(Look at the Harlequins!1974年)。在1967年接受阿尔弗雷德·阿佩尔采访时,纳博科夫回顾性地暗示,这部作品可能是他在这方面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