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栒子
灰栒子(学名: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是蔷薇科,栒子属落叶灌木,高可达4米;枝条开张,小枝细瘦,圆柱形,叶片椭圆卵形至长圆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叶柄具短柔毛;托叶线状披针形,脱落。聚伞花序,总花梗和花梗被长柔毛;苞片线状披针形,萼筒钟状或短筒状,萼片三角形,花瓣直立,宽倒卵形或长圆形,白色外带红晕;花柱离生,短于雄蕊,果实椭圆形稀倒卵形,5-6月开花,9-10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蒙古也有分布。生于山坡、山麓、山沟及丛林中,海拔1400-3700米。
该种树形秀丽,作为园林观果植物,宜于绿地草坪边缘栽植或在花坛内丛植。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2-4米;枝条开张,小枝细瘦,圆柱形,棕褐色或红褐色,幼时被长柔毛。叶片椭圆卵形至长圆卵形,长2.5-5厘米,宽1.2-2厘米,先端急尖,稀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幼时两面均被长柔毛,下面较密,老时逐渐脱落,最后常近无毛;叶柄长2-5毫米,具短柔毛;托叶线状披针形,脱落。
花2-5朵成聚伞花序,总花梗和花梗被长柔毛;苞片线状披针形,微具柔毛;花梗长3-5毫米;花直径7-8毫米;萼筒钟状或短筒状,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稍钝,外面具短柔毛,内面先端微具柔毛;花瓣直立,宽倒卵形或长圆形,长约4毫米,宽3毫米,先端圆钝,白色外带红晕;雄蕊10-15,比花瓣短;花柱通常2,离生,短于雄蕊,子房先端密被短柔毛。果实椭圆形稀倒卵形,直径7-8毫米,黑色,内有小核2-3个。花期5-6月,果期9-10月。
近种区别
该种的叶片形状和毛茸极似尖叶栒子C.acuminatusLindl,惟后者果实红色,叶片下面柔毛较多,可以区别。
主要变种
灰栒子密毛变种C. acutifolius Turcz. var.villosulus Rehd. \u0026 Wils.
该种叶片较大,下面密被长柔毛,花萼外面也密被长柔毛,果实疏生短柔毛。
分布于中国河北、陕西省、甘肃省、湖北、四川省。生于山谷或草坡丛林中,海拔1000-22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兴山。
同物异名
灰栒子广泛分布华北、西北等地区,叶片形状、大小,上下两面被毛多少,花序着花数目,花梗和萼筒被毛多少,果实形状大小,常因产地生态条件而有变异。中国植物志除记载了一个密毛变种以外,其余暂作同物异名或存疑种处理。例如在中国北部除本种外,还另分为以下四种,种的特性并不明显,分布地区也不易划分,有时作为变种变型还有困难,作为独立的种看待,就更不合理了。以下仅列其名称、特征和产地。
C. pekinensis Zabel
该种叶片下面有稀疏短柔毛;花梗和萼筒也被稀疏短柔毛;果实近球形或椭圆形,长达14毫米,黑色,无毛。产华北。
C. hurusawaianus Klotz
该种叶片上下两面及萼筒都有稀疏柔毛,以后脱落近于无毛;果梨形,黑色,直径约5毫米。产河北省。
C. dissimilis Klotz
该种小枝及叶片下面先被密毛,以后脱落成短柔毛,花序有花3-12朵,花梗和萼筒初被平铺柔毛,以后脱落近于无毛;果椭圆形或近球形,直径7-9毫米,黑色,有2-3小核。产陕西省。
C. villosulus (Rehd. \u0026 Wils.) Flinck \u0026 Hylmo
该种叶片下面密被柔毛;花序有花3-5朵,花梗和萼筒密被柔毛;果梨形,黑色,先端有毛,长8-10毫米。产河北省、陕西、甘肃省、湖北。详见前页,已列为灰栒子的密毛变种。
早田文藏发表C. konishii Hayata,摘译原记载如下:“枝近直立,褐灰色,无毛,平滑或微具少数皮孔,侧枝多数,长约5厘米,先端着生叶和花序。叶片纸质,菱状卵形、倒卵形或卵形,长23毫米,宽1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圆钝,上下两面均具长硬毛,中脉及侧脉4-5对,在上面微陷,下面突起;叶柄长2-3毫米,上面有沟;托叶线形或披针形,长2-3毫米。花序顶生,少花,有长硬毛,苞片线形或披针形;萼筒钟状,外面具长硬毛,内面无毛,长4毫米,宽5毫米;萼片5,三角形,长宽各约1.5毫米,边有毛,内面无毛;花瓣5,倒卵形,长4毫米,宽2.5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先端边缘呈啮蚀状;雄蕊10,无毛,长2.5毫米,花药长圆形;心皮5-3,先端分离,下部被绒毛,花柱长2毫米,柱头截形。产中国台湾马太鞍溪,海拔3200米,N. Konishi 采,1902年。”本种近似灰栒子,但叶片很小,心皮较多(5-3),是其异点。
又据金平亮三 R. Kanehira 增补改版台湾省树木志 258. f. 202. 1936 所记:“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冬芽密被柔毛。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7-9厘米,宽2-4.5厘米。”叶片的大小与早田文藏所记载者相差3倍以上,两人均未记果实的颜色和构造,是否同指一物,尚有可疑。李惠林在台湾木本植物志 Li, Woody Fl. Taiwan 270. 1963. 中记载,与金平亮三所述完全相同。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北、陕西省、甘肃省、宁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蒙古也有分布。生于山坡、山麓、山沟及丛林中,海拔1400-3700米。
繁殖方法
种子采集与储藏:灰栒子种子采集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实成熟时,选择优良母树进行人工采集,采收果实后除去杂质,将种子浸泡36小时,然后捞出平摊于地面,将果肉踩烂,用清水冲去果肉,捞取种子,晾晒干后,再用筛选除去果皮等杂质,选出净种后装袋入库,库存管理与其它种子库存方法相同。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0.5%-1%硫酸铜溶液浸种6-8小时,捞出用清水冲洗后阴干表面,即可播种。如果需翌年春播,则用干净湿润细沙与消毒过的湿种子2;1的比例混合均匀,并在露天阴暗处挖一个深0.8-1米,长宽根据地形和种子数量而定的坑,坑底铺一层10厘米厚的净沙,然后放一层10厘米厚备好的种子,上面盖一层15厘米厚的湿润净沙,这样放2-3层后上面盖30-40厘米厚土即可,如果处理种子较多,挖的坑较大时要放通气孔,翌年春天个别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切不可大意;种子发芽过长后播种,造成损失。
播种方法:灰栒子适宜秋播,省时省工,翌年春天出苗整齐,苗壮,播种时间在10月中下旬(一般在土壤冻结前播种即可)。春播则利用头年秋冬在露天湿沙冷藏过的种子,待土壤解冻,个别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但是,未经冬季处理的种子,由于其种子生理后熟期很长,春季直播当年很少发芽。大田育苗一般采用条播,条距为20厘米。经测定灰栒子种子千粒重为40-50克,果实含种仁率70%。一般播种量600-900千克/公顷。且作好分床定量播种,做到播种、覆盖1:2:1(锯末:细土:细沙)1-1.5厘米、镇压工序紧密衔接。
栽培技术
水分管理:秋天播种后,即可进行漫灌,也可以利用冬灌进行漫灌,翌年待土壤解冻时床面进行打土保,处理后盖上遮阴网或一层树枝。当幼苗出土70%以上时,即可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揭去覆盖的树枝§(遮阴网可推迟到8月份),利用喷灌机喷雾,直到床面湿透。
除草:要用手轻轻摘除,不可动土;苗木出齐后,拔草时松土要逐步加深,但不能松动幼苗。除草后要及时喷水,使被松动的苗木根部土壤紧实,以免影响苗木生长,减少死亡,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净”。
追肥:追肥应在苗芽萌生3-4片真叶时,于阴天或早晚进行根外追施氮肥,一般90千克/公顷,追肥间隔在10-15天,做到少量多次,清洗幼苗叶面的化肥和泥沙后清水漫灌,也可用喷施宝或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效果更佳,8月中旬停止追肥进行炼苗,保证苗木安全越冬。
间苗:幼苗出现3-5片真叶时,进行初次间苗,保持60-70株/平方米,当幼苗出现6-7片真叶时定苗,保持在50株/平方米左右。
病虫防治
一般幼苗出齐后,可用0.3%-0.5%的高锰酸钾、1%的硫酸亚铁溶液等防治猝倒病及根茎腐病;当幼苗出现6-7片真叶(即6月底-7月初)时,可用75%可湿性粉剂托布津、45%代森铵水剂、多菌灵等防治。常见虫害主要是地下害虫地老虎、绿绿虫等,用40%乳油的乐果或氯氰菊酯等杀虫剂加水稀释,浇灌苗木根部防治害虫。
主要价值
该树种树形秀丽,果色黢黑,作为园林观果植物,价值高,宜于绿地草坪边缘栽植或在花坛内丛植。
参考资料
灰栒子.中国自然标本馆.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