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麦秆画

麦秆画

麦秆画即麦秆剪贴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是以麦秆为材质,以“贴”为制作核心的工艺制品,是中原地区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被称为“中华一绝”“中国手工艺术精品”。

麦秆画工艺是古代人(都掌蛮)在秦汉发现和发明的,而麦秆画作为皇家贡品则始于隋唐时代。麦秆画主要以自然风物和神鸟虫鱼、图腾、崇拜物为题材,其原材料包括麦秸和各色染料等,需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成品则广泛应用于家庭、宾馆、店铺、会议厅等室内永久性装饰,具有光泽透亮、装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在中国范围内,东北地区河南省山东省天津市陕西省河北省浙江省等地都有麦秆画产业。

2014年,清丰县麦秆剪贴(即麦秆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20年,被收录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麦秆画是汉族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中原地区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其作为皇家贡品始于隋唐时代。麦秆画工艺源于古代僰人(都掌蛮)在秦汉的发现和发明,在珙县一带民间流传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古代僰人最开始将其编织或绘制成花鸟、动物图案,用于玉貔貅、祈求来年丰收以及家居装饰。有史考证,早期麦秆画作为僰人故里一种驱邪和装饰用品曾存在漫长的时间,展现了僰人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

麦秆画虽是古代一种源自民间的手工艺术,限于古人的思维定势和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做工粗简等弊病,即至20世纪80到90年代,麦秆画的制作技术也并不成熟,还是处于生长和摸索时期,那个阶段的麦秆画仅仅是把麦秆简单处理后贴至画板上,效果呆板,还不具备适合大众的观赏性和装饰性。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麦秆画立体绘画熨烫技法产生,在制作中加入美术绘画专业方面的构想和设计,将现代美术思想和绘画技法融入到麦秆画制作的关键步骤中,创作出了具有清晰的层次、合理的透视、自然的光感、崭新的艺术表现效果的作品,才使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革,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且,随着工艺技术的革新,麦秆画的表现题材也有了很大突破传统的麦秆画题材比较狭窄,基本囿于花鸟和人物两个方面。立体绘画熨烫技法产生之后,麦秆画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表现题材开始呈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麦秆画的表现范围,增强了麦秆画的适应性和普及程度。传承加上创新,当代麦秆画艺术家在传统麦秆画制作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具备的现代艺术品位和表现技法,使麦秆画自身的工艺素质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飞跃。

从20世纪80年代重新浮现后,麦秆画受到的关注和取得的成就赶超瓷器、刺绣等经典传统工艺,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被选为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的礼物,或者摆放到一些国家、国际级的重要场合,在多届不同的博览会、交易会和工艺品专业评奖中更获奖无数。2014年,清丰县麦秆剪贴(即麦秆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被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河南省山东省天津市陕西省河北省浙江省等地都有麦秸画产业。

2016年,珙县麦秆画列入第五批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珙县手工麦秆画入选“四川省优秀旅游工艺品”。2019年,珙县麦秆画应邀参加在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开幕的“廊上之约:聚会传统——中白民间艺术精品展”,两幅作品“送福”“洁美”被选为中白友谊象征,被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有着2000年历史的麦秆画飞出了一片新天地,为世界人民讲述着古老东方的神秘和美丽,成就了一段麦秆传奇。

麦杆画分类

碣石麦杆画

碣石麦杆画始于清代初期,起初只用原色麦草剪贴在画板上,制成较简单的小幅麦杆画。直至20世纪50年代,老一辈麦杆画从艺人员创作出大批新作品,为开辟各种销售渠道,探索、挖掘麦杆画艺术。

濮阳清丰麦秆画

从麦子出现在古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约在宋朝的末年,就开始流行利用麦秆贴出的扇子昆虫造型、小装饰画的手工艺品。到了清朝乾隆,濮阳清丰一带的麦秆画就渐渐地有了一定的影响,当地的民间艺人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麦秆画的平贴技艺。

潮州府麦草画

清代乾隆年间,乾隆为杜绝宫中奢靡之风,对麦草画情有独钟,派出各地官员百般寻找,终于发现潮州府名产麦草画。于是,乾隆钦点潮州市府尹,每年上贡麦草画。及此,麦秆画成为清宫贡品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件。及至清朝覆灭,宫廷藏品传入民间,麦画精美绝伦,便成了民间收藏人士的喜好之物。

制作工艺

麦杆画是以田间地头的小麦秸秆为原材料,它的制作工艺纷繁复杂,整个工序全凭手工完成。通过将优质麦秆浸泡、熏蒸、清洗,然后剖开熨平,再进行粘贴、勾图、烫色等,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熏烫部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适当融合版画、国画、剪纸、烙画浮雕等诸多艺术手法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彩,之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制作出既古朴典雅,又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麦秸画的原材料包括麦秸、各色染料天然橡胶、鱼珠胶、黑绒布或黑卡纸、浆水等。一般会用到有轻便剪刀、裁纸刀、绘画用品、调色工具、水盆或大铝锅、毛巾、电熨斗、各式刻刀、针、镊子。经过勾勒图案、选材、熏、蒸、烫、漂、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普通作品需一个熟练工一周的时间,复杂作品需 25 天以上才能完成,是典型的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麦秸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虽粗、俗、野、土,却又大朴不雕、大巧若拙。在保持了王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工笔、版画、剪纸、烙画浮雕等其他艺术形式,以精湛的制作手法,创作出了古朴、典雅的艺术作品。

工艺流程

 挑选麦秆

宜选粗壮、圆挺、有光泽、厚度适中的麦秆。选好的麦秸去掉顶梢和根节部,只取中间部分泡在浆水里(浆水泡后不会变色)。将泡好的麦秆用小刀从中间划开,熨斗烫平,刮去附在麦秆上的毛绒薄膜,以防虫蛀。

 制麦秸纸

把麦秸条用天然橡胶粘在事先准备好的牛皮纸上,形成麦秸画坯板。用剪刀将各个部位剪下,拆分开来分别进行“烙”工艺上色。

制作底稿

小图案不用作底稿,较大幅或复杂的图案需要底稿。先将图案画在拷贝纸上,然后将拷贝纸平铺在王麦秆纸上,找一根空心的笔芯,把图案画在麦秆纸上。

 上色/剪贴

将画好在麦秆纸上的图案,根据画面需求用电熨斗熨出深浅不同的赭、棕、黄等颜色,深色部分多熨几遍。最后粘贴成完整的画面。

艺术特征

麦秆画主要以自然风物和与之长期生活相伴的神鸟虫鱼、图腾、崇拜物为题材,成品具有光泽透亮、装饰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被称为“中华一绝”“中原地区手工艺术精品”,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相关传说

从麦子出现在中国后,也有了麦秆画诞生的可能,但由于历史的动荡和变迁,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据说,秦怀王墓发掘时,有麦秆画出土面世,作品虽经两千多年的腐蚀,依然色泽鲜亮,不失古朴本色。

陕西省有的地方传说:新朝末年,刘秀王莽追杀,万般无奈,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逐制作麦草画,贡奉朝廷。依此传说,东汉年间麦秆画的艺术层次与寓意又有了历史性的发展与升华。作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麦秆画也因为它的材质来源而有了吉祥高贵的象征意味。

价值和影响

收藏价值

制成的作品画面精美、栩栩如生,被誉为“中原地区民间艺术一绝”,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在室内可保持几十年不褪色、不脱落、不变质。在封建的农耕社会,麦秸画虽来自民间,却也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皇家贡品,所以不可能在平凡百姓中流行,只能作为奇艺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挖掘研究古老的工艺技术,大胆进行实践,使麦秸画这一民间瑰宝重现人间。

用途

无论是宾馆、酒店、办公室、会议室,还是家庭客厅、卧室、餐厅,麦秸画都适合装饰布置,与一般装饰品相比,更能彰显主人的个性追求及高雅品位,同时,也是商务礼品、亲友馈赠、欣赏收藏、旅游纪念的很好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和文化消费已成为时代趋势,追求个性、追求品位也成必然。麦秸画具备的环保、手工、永久保存等独有的产品特性和艺术性非常合乎人们的需求理念。

艺术魅力

麦秆画承载着中原地区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从麦子作为古代直至今天中国民众的主要食粮,可以说麦子是奠基中国民众生存经济的骨髓,也是滋育社会发展的生命血液,因麦子而产生的艺术,必定是发自深心、源自血内的生命艺术,其中没有虚浮,没有哗宠,没有伪佞和懈惰,有的都是真希望、真心血和超乎绝伦的辛勤和智慧。

麦秆画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其艺术魅力源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也表现生命世界在其所作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资料

非遗广东 | “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碣石麦秆画.南方+.2024-03-21

“变废为宝,点麦成金”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麦秸画.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2024-03-21

【方志四川•非遗】珙县麦秆画:从乡土走向世界.澎湃新闻.2024-03-2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6-04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6-04

麦秆画:点“草”成金.德州新闻网.2024-06-04

麦秆画(随笔).中国青年作家报.2024-06-03

陕西民间美术数据库.陕西民间美术数据库.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