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甘肃鼹

甘肃鼹

甘肃鼹(Scapanulus)是哺乳纲鼹科的一个属,属下只有甘肃鼹一个种,是中国的特有种。

形态特征

甘肃鼹体重30-37 g,体长83-87 mm,尾长45-46 mm,后足长12-14mm; 颅全长44-46 mm。与针尾鼹的不同在于第一上门齿特别发达而长大; 齿数少,齿式2.1.3.3./2.1.3.3.=36。尾稍短,为后足长的两倍,呈棒球棒状,前细,后部粗圆,上有长而细的尾毛。通体棕黄褐色并具金属光泽。头骨吻较短,颧弓纤细。听泡发育不全。I1发达,犬齿较大,等于或大于I2。上臼齿内侧原尖分三叶。

分布范围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省陕西省青海省四川省等地。

生活习性

甘肃鼹营地下生活,栖息于林缘灌丛中。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繁殖

每年繁殖一次,春季进入繁殖期,孕期约30天。

物种保护

甘肃鼹自1913年命名之今,80余年仅采到20多只标本,可见是很稀有的特有种,被定为“稀有”。

IUCN/SSC 的食虫类专家组将本种定为“低危” (需予关注〕(Store, 1995)。过去和现在的致危因素主要包括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采捕和污染等。虽然不在各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列,但在其分布区内已建的保护区对本种的保护有利。建议进行本底调查,摸清现状,对其种群现状作出评估,以利确定保护措施。

致危因素

过去: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作物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人工林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非材用林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抛荒地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抛荒地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管理体制变更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获取资源-采矿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获取资源-非林业植被采伐

采捕-药物

意外致死-误捕-陆地-陷捕、夹捕或网捕

意外致死-误捕-陆地-毒杀

污染(影响生境和/或物种)-陆地污染

现在: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抛荒地

将来: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抛荒地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管理体制变更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获取资源-采矿

意外致死-误捕-陆地-陷捕、夹捕或网捕

意外致死-误捕-陆地-毒杀

采捕-药物

污染(影响生境和/或物种)-陆地污染

保护措施

现有保护措施

不在各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列,但在其分布区内已建的保护区当对本种的保护有利。

保护措施建议

应进行本底调查,摸清现状,对其种群现状作出评估,以利确定保护措施。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