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铁花仙史

铁花仙史

《铁花仙史》是清代云封山人编次的长篇小说,全书共26回,成书于清乾隆

小说讲述了王儒珍与蔡若兰、苏馨如、陈秋遴与夏瑶枝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尽管故事主要围绕才子佳人展开,但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有所区别。该书诞生于才子佳人小说已经趋于强弩之末的时期,作家与读者都感到此类小说“旧矣”,试图探索摆脱臼的新路。因此,《铁花仙史》不仅在情节上趋向于神异、剑侠相融合,而且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也较前期同类作品更为广泛。全书共塑造了30多个性格生动的形象,其中王儒珍、陈秋遴等人尤为突出。

内容简介

《铁花仙史》是一部清代长篇小说,题“云封山人编次”。作者姓名、身世均无考。全书26回,写王儒珍和蔡若兰悲欢离合的故事。王儒珍和蔡若兰在襁褓之时便由父母约为婚姻。后王家衰落,王儒珍考科举又屡遭失败,蔡若兰之父便为女儿另选高门。

王儒珍的同窗好友陈秋麟当时已中解元,闻此讯忙托人向蔡家求婚,打算迎亲时让给王儒珍;不料蔡若兰逃婚出走,为杭州市知县苏诚斋收养。数年之后,蔡若兰之父晚年孤寂,深悔当年退婚之事,便认王儒珍为义子,并为其娶苏诚斋之女。王儒珍在岳父家见到蔡若兰的旧婢,方知苏诚斋的养女就是蔡若兰,又娶了蔡若兰。作品文笔拙涩,头绪纷繁。

人物介绍

王儒珍

号韫玉,王悦之子。聪明天纵过目成诵。儿时,其父曾与好友蔡其志结为儿女亲家王悦死后,家境贫寒,蔡其志有意悔亲,蔡女若兰坚守婚约,激励儒珍课取功名,儒珍性情高傲,不合得罪于毕纯来夏元虚,二人极力破坏王、蔡婚姻,迫使蔡若兰离家出走,儒珍误以为死,辗转之中,儒珍来至官宦苏诚斋府内处馆,得遇苏小姐馨如,戏题诗《楼头遇美》二句,后被苏小姐续上后二句,儒珍得知小姐不独有貌,而且有才,益发眠思梦想不能忘情。蔡其志以为女儿死节,终乃悔悟,派人将王儒珍请回,认为蛉之子。王儒珍发愤攻读,果然三场得中,钦赐完婚,终与蔡若兰、苏馨如结为良缘。

陈秋遴

面如冠玉,体若兼金,王儒珍同窗好友。游埋剑园时,遇花妖剑花,一见钟情。后与王儒珍、苏紫宸同访名妓水无声,陈与水两相情好。一日,闲步湖堤,遇一美人,不觉心魂荡漾,得一柄遗扇,知其名夏瑶枝。其时蔡其志欲择夏元虚为婿,秋遴告之儒珍,儒珍不争,秋遴便决意替儒珍争亲,央人作伐也向蔡其志求婚。蔡决定考诗择婿,元虚胸无点墨大出其丑,秋遴一挥而就中选。成亲之日,移花接木,将王儒珍换入。后游玩扬州市,寄寓苏诚斋处,苏欲将干女儿夏瑶枝嫁给秋遴,玉芙蓉花妖剑花趁机变作瑶枝模样,骗秋遴离走回杭州市。苏紫宸识破真伪,以仙术破花妖,使秋遴与夏瑶枝终谐秦晋之好。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铁花仙史》较为明显地传达出了“道家思想”。才子苏紫宸年少时偶读《项羽传》,由此产生了向往自由、不愿拘于朝政官位的念头,“今虽做得一秀才,倒还好寻山问水,醉月吟花。倘不幸中了一个举人,再成一名进士,选了一个职司,拘着官箴,碍着政体,这一顶脑箍住了,那一腔豪兴觉得大不自在”。追求的是无拘无束,不愿意苦于读书为官,与前期才子佳人小说透露出的渴望科考入仕思想有所不同,更多地表达了寄情山水道法自然的思想,想要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作者报着此道教神仙的思想,安排才子师承天台道人,授予奇书,教导他功成名遂之时方宜退隐,少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宣扬万事皆有定数,此生此时所做只因前世所欠下的尘缘,尘缘了尽便是归隐之时,表达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清代统治者对思想等的控制越来越严,滋生出许多严苛的条例,像书中在第二十四回末尾处就有所暗示,道明王儒珍这“真才子”当初名落孙山的原因竟是“原来其年主司,因这王字犯了圣讳,故榜上惟有姓王者一个也中”,与清朝的“文字狱”颇为相像。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作者借此来抒发对统治者高度思想控制的不满。官场浮沉间少不了勾心斗角与权臣作恶,贾学士记恨被苏紫宸弹劾,在海寇作乱时推荐他带兵作战,竟是为一己之私不顾国家安危,尚不知苏才子文武双全,只认为其文弱书生便设法加害于他。苏才子在打了胜仗后得师父点化索性远离世俗、入山修道,也从侧面流露出作者对奸臣当朝胡作非为的愤懑之情。

《铁花仙史》讲究“道修今生”之说,出现道德教化的倾向。论述角度不局限于前期作品所侧重的“情”上,旨在说明人各有道,道不同缘法自然也不相同,或善或恶都是自我的经历与选择,大道当悟。书中夏元虚的性格品行才情相貌各个方面都不足以令人称赞,甚至是作恶多端,一朝落入海寇手中被迫与草莽为伍,学识计谋皆无,落得败仗,如此之人最终也是顿悟感道,得以升仙。天台道人渡其成仙时道:“仙凡原自有种,而勇往要在人为。”强调面对善缘和恶缘常怀感恩之心,把前世今生的缘分都在此生了结,周济急困,引人入道。水无声和陈秋遴私定终身,没有父母之命媒之言,婚姻爱情是以水无声在父亲的指引下遁入仙道作结,有借此规范道德礼教的意味。

像王儒珍和蔡若兰婚约起源于父母之命,作者自开始就将整个故事纳入伦理礼教背景之中,这与清代宣扬纲常名教有一定的关系。在蔡父反悔这门婚事言而无信时,若兰表现出了从一而终的坚定态度,恪守礼仪甘愿以死明志,后来逃婚的举措看似属于追求自由婚姻,实则一开始就未曾跳出封建婚姻的圈套,究其终成眷属的原因也在于对礼教的遵循,坚守一女不嫁二夫的“贞心劲节”。包括王儒珍在和馨如新婚夜谈论起“不夏亭夜遇”和“续诗”二事时,馨如竭力为自己香闺名节正名,关乎名节清誉问题,丝毫容不得含糊,作者借此表现出女子礼教的严苛。玉芙蓉花妖和贪美图乐的陈秋遴私相授予,最终的结局是花妖被苏紫宸识破除去,遭受雷击于天所不容,旨在宣扬心怀不轨者会常遇到妖鬼带来祸患,以引人向善。

作品特色

首先《铁花仙史》在整体结构上有意避开传统的范式,通过家长间的指腹为婚将才子佳人联系起来,不再拘于前期《平山冷燕》《玉娇梨》的“一见钟情”为开端,即使两人有缘一见,也是为规劝王儒珍人认真读书考取功名。王儒珍和蔡若兰故事发展中突出的是佳人对“贞洁名誉”的看重,追求的是从一而终的婚约,不再是单纯的追求自我婚姻自由。其次《铁花仙史》行文线索繁多,背景交代与铺垫面面俱到,细究之下主要人物间关联也是系盘根错节、关系纷繁,叙事上更倾向于“串联”的结构形态,即“叙事有一个又一个的板块组成,但中间有一根经络将这些板块串联起来,使得它们成为一个故事整体的一部分的同时,又各自保留了自己相对的独立性”。

像对夏元虚兄妹和苏紫宸成长经历的叙述,既相对独立于王儒珍和蔡若兰这条故事主线又同其纠缠交织,面面俱到。塑造多人物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虚虚实实有颠倒读者思维之嫌,如文末评论提及的王儒珍为本篇之正,秋遴作陪,却写陈秋遴于剑花园痴念遇花妖一事,意欲混淆主客之分。且线索铺设更为深厚,跨越时空距离将零散的人物串联,涉及多方事件以勾勒广阔的社会图景。

《铁花仙史》对时间、空间叙事的把控更为娴熟,地点随人的转移而变化,时间为空间变迁而逝,又将人统一于江浙一带。掺杂了众多沿海地域其他情节,不再仅仅局限于爱情婚恋上,“事状纷杂,又混入战争及神仙妖异事,已轶出人情小说范围之外矣”,例如击退海贼、入仙道、花妖、逃婚等事件的杂,趋向于追求主题的复杂化。一方面是作者为突破以往才子佳人小说的禁,故意为之翻空出奇,另一方面是在丰富情节推动发展的同时,反映出社会现状揭露矛盾,即“奸臣当道贾学士弄权,将定海之事当做自己示威的工具,贸然地上荐苏紫宸带兵,置百姓与国家安定于不顾”,是奸与忠义之士的矛盾;海盗问题频繁发生也凸显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结合文中因“皇家点选”,逼得民间适婚女子草草婚嫁一事,反映出朝廷不以民意为贵的问题;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宣扬教统,意在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与人们渐出的追求自由思想相矛盾。

而且前期才子佳人小说中,红玉、冷雪、山黛等的家长都以开明、助攻的形象出现,《铁花仙史》中作者塑造的家长形象则多为阻碍类,蔡父是造成王儒珍和蔡若兰婚姻坎坷的根源,他嫌贫爱富死要面子不信守承诺,将若兰改嫁于夏元虚,而陈秋遴的父亲也曾将其约束家中,拒绝陈秋遴和水无声的相见,苏父最开始也拒绝将女儿许给尚未及第的王儒珍,这是自由婚恋和父母之命的对抗。

与之比较,前期的两部作品大多写才子佳人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对于社会概况和社会矛盾未有多方位的展现。最后,《铁花仙史》在叙事方式上也着意改换,“不肯用一色笔墨”,即使是描写同类事件也同中存异,像第十回和第十一回中,毕纯来在诬陷调拨陈秋遴和王儒珍婚事时,所用方法的不同:一是利用陈父担忧陈秋遴的身体和学业为切入点,调拨陈秋遴和水无声之事以达到其目的;二是准确把握蔡父嫌贫爱富、爱面子的心思,不经意间数落王儒珍的不足,动摇其婚约以伺报复。陈秋遴和王儒珍虽皆为才子,但他们的才子佳人故事、经历却是截然不同,除却结局的圆满,所行之事都明确可辨两人异同,一改《平山冷燕》中两才子求爱轨迹相似的写法,避免了单调重复。

作品目录

第一回 文富阁婴谐秦晋

第二回 埋剑田诗感花姨

第三回 扶父枢瑶枝叩阉

第四回 看花灯误入天台

第五回 白木公子饱尊拳一场扫兴

第六回 红颜淑女试属诗七步知才

第七回藕花居探莲访妓

第八回 白云留醉月联诗

第九回 陈秋遴湖亭遇美

第十回 水无声妓馆飞仙

第十一回 文星暗乡科落榜

第十二回 信谗言势利寒盟

第十三回 假斯文献旧句当场出丑

第十四回 真节烈逢狼狈接木移花

第十五回 苏钱塘纳赘女乘龙

第十六回 夏瑶枝从容应点选

第十七回 金山寺元虚遇盗

第十八回 定海关文士谈兵

第十九回 悟真性人山修道

第十回 感神梦婿作鳞翅目

第廿一回 西席宾忽得西厢趣

第廿二回 东阁客狠辞东床选

第廿三回 假佳人冒认真佳人

第廿四回 大姨夫先作小姨夫

第廿五回 两解元雷击花妖剑

第廿六回 三神仙法润玉荚蓉

作品评价

现代文学家鲁迅评价《铁花仙史》:“混入战争及神仙妖异事,已轶出于人情小说范围之外。”

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本衙藏板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康熙恒谦堂刊本,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清光绪十八年(1892)申浦石印本,藏郑州大学图书馆。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才子佳人小说选刊”排印本衙藏板本,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恒谦堂刊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衙藏板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