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彭寂宽

彭寂宽

彭寂宽,云南峨山傣族人,昆明市女中医、音乐家聂耳的母亲,曾为昆明市政协委员。

19岁那年,彭寂宽与聂鸿仪结亲,婚后两人生育了一女三子。1902年,彭寂宽与聂鸿仪到昆明谋求发展并开创了药铺成春堂。1916年7月11日,聂鸿仪因病去世。丈夫去世后,她参加行医资格考试,并且得以通过。于是,她继承了丈夫的职业,继续经营成春堂,既行医诊病,又配方卖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寂宽先被安排到加工厂在沙朗巷的丸药组,制作壳和蜡壳包装丸药。1956年10月,彭寂宽将珍藏50余年的“聂成春药房"的乾疮膏、琥珀膏、喉痛散等多种成药的秘方贡献给政府。1956年12月23日,彭寂宽逝世,终年75岁。

1957年1月8日,彭寂宽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收到了《人民日报》的颂扬2005年11月25日,新平县举办了首届聂耳母亲节。

人物生平

彭寂宽是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人。19岁那年,彭寂宽与聂鸿仪结亲。彭寂宽与聂鸿仪结婚后,生育一女三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彭寂宽与聂鸿仪带着孩子从玉溪到昆明,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聂鸿仪先在端仕街44号租房开医馆兼药铺,取名“成春堂”,后来又迁到甬道街72号。

在丈夫的帮助下,读书写字不断长进,还常常帮丈夫按方配药。1916年7月11日,聂鸿仪因为积劳成疾离开人世,年仅40岁。丈夫去世后,为了挑起养活全家的重担,她毅然参加官方主持的行医资格考试,并且得以通过。于是,她继承了丈夫的职业,继续经营成春堂,既行医诊病,又配方卖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寂宽先被安排到加工厂在沙朗巷的丸药组,与体德堂的赵维丰、蒋文英等原家庭制药人一起工作,制作壳和蜡壳包装丸药。1956年10月,曾为昆明市政协委员的彭寂宽将珍藏50余年的“聂成春药房"的乾疮膏、琥珀膏、喉痛散等多种成药的秘方贡献给政府。1956年12月23日,彭寂宽逝世,终年75岁。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热爱音乐

彭寂宽从小喜欢音乐,特别是对玉溪市的民族民俗音乐更是熟悉。往往一天辛苦劳作后,入夜点上小油灯,将孩子们聚拢在一起讲“唱书”里面的故事,比如《安安送米》《孟姜女》等,讲到动情处,彭寂宽就用玉溪花灯的《走板调》《全十字》《扬琴调》对照唱本上的韵文娓娓动听地吟唱。幼年的聂耳常常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仔细聆听,鲜活的情节配上母亲动情的吟唱,有时会使他落下泪来。正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聂耳从小就喜欢上了音乐。十岁那年,虽然家庭拮据,但兄弟几个还是用攒下的压岁钱买来竹笛、二胡,又借来一把月琴,组成一个家庭小乐队,经常在家练习演奏一些民间乐曲、花灯曲调。

言传身教

彭寂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尽管家庭十分拮据,仍然想方设法供几个孩子念书。在家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子女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彭寂宽经营药铺时,晚上经常会有人揭掉房子上的瓦片爬进来偷药材。一次,一个小偷正准备偷药,被正在碾药的彭寂宽发现了。小偷求求彭寂宽放了他,并说家里还有五个孩子没有饭吃,妻子已经病了好长时间没钱医治。听到这些话后,彭寂宽不但没有责怪小偷,还仔细询问了他妻子的病情,配了两副有三七、人参的药,准备了一些钱,给男子带回去。很多时候,善良的彭寂宽遇到来看病的人没有钱吃饭,也会盛饭给他们吃,遇到没有钱买药的,就把药送给病人,虽然当时家庭也很困难。

后世纪念

1956年,为纪念彭寂宽,市卫生局撰文在报上刊登《纪念聂耳烈士的母亲在逝世前公开秘方的无私奉献》。1957年1月8日,《人民日报》做了报道,颂扬彭寂宽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2005年11月25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举办了首届聂耳母亲节。彭寂宽墓占地8平方米左右,圆形墓家,周围用青石镶嵌,立有墓碑,上书“聂母彭太夫人讳寂宽之墓”。2009年,彭寂宽墓列为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彭寂宽不仅为人民抚育了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她还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人民的健康事业,她是一位仁慈的中医医生。数十年来,她曾为无数的劳动人民解脱了疾病的痛苦,以擅长妇科学小儿科皮肤科昆明市广大人民和中医界中享有盛名。彭寂宽逝世前不久,还将自己珍藏了一生的秘方贡献给了国家。(人民日报评)

彭寂宽给予聂耳的音乐启蒙,成为了聂耳去上海市投身革命音乐事业的文化基石。(潮新闻评)

参考资料

聂耳是这样“谱成”的.光明网.2023-10-11

晚潮|在玉溪新平,我向彭寂宽、聂耳母子深情鞠躬!.腾讯网.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