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泉
曾泉,泰和县人。永乐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宣德初,都御史邵甄别属僚,泉汜水典史,卒。
历史记载
《明史》列传:正统四年,河南省参政孙原贞上言:“泉操行廉洁,服官勤敏,不以降黜故有偷惰心。躬督民辟荒土,收谷麦,伐材木,备营缮,通商贾,完责,官有储积,民无科扰。造舟,置棺,胆民器用。百姓婚丧不给者,咸资于泉。死之日,老幼巷哭。臣行部汜水,泉没已三年矣,民怀其惠,言辄流涕,虽古循吏,何以加兹。若使海内得泉等数十人分治郡邑,可使朝廷恩泽滂流,物咸得所。虽在异代,犹宜下诏褒美。而奖录未及,官阶未复,使泉终蒙贬谪之名,不获显于当世,良可矜恤。请追复泉爵,褒既往以风方来。”帝从之。
人物事迹
曾泉的老家是今江西省泰和,晚年客居河南省荥阳市汜水。曾泉在明朝永乐十八年就考中进士,入了翰林院。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历来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1426年,都御史邵对曾泉有成见,就借甄别属僚的名义将曾泉免职,谪贬到偏僻的成皋县(县治在今汜水镇),任掌管缉捕、监狱的典史,曾泉决计在汜水县为老百姓做好事。
汜水是个小县,大多是黄土高原,坡陡沟深,老百姓都是拣好种的地块去种,可好种的地块少,很多离村稍远点的地没人耕种。粮食是老百姓的命,人没吃的怎么能过得好?于是,曾泉向全县百姓发出布告:开垦荒地者奖,不开荒者罚!一时间,汜水各村百姓纷纷行动,到沟岭开荒,甚至黄河滩地都得到了开垦。为防止有人耍滑,谎报垦荒亩数,曾泉不骑马,不坐轿,身穿布衣,脚穿布鞋,亲自察看,看是否真的把原来的荒地垦成了农田。农民的田地多了,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曾泉鼓励他们不要满足现状,要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除了种粮食,曾泉还让百姓在不能种粮食的沟沟坎坎上栽植各种各样的树木,在农闲的时候去远处经商,把自己吃不完、用不完的东西拿到外面交换,赚取更多的银两,让生活更加富裕。成皋县北部紧靠黄河,到河里捕鱼也能增加收入,曾泉鼓励农民造船打鱼、摆渡两岸群众,方便两岸人民的往来。
县里有的人家确实没有能力,看到这种情况,曾泉从不责怪,主动地教他们怎样栽桑养蚕,怎么样栽种耐旱的枣树、好吃的梨树。了解到有的农民买不起耕牛,就出资帮他们一把。看到有的百姓文化水平低,就编一些顺口溜,把许多农事编进去,好记易懂。有更穷者,结不起婚的,曾泉干脆就自己出银子帮他们完婚。有的家里死了人,连棺材都买不起,曾泉就自己出银子为他们置买棺木。这样的好事、实事多不胜数。
曾泉告老还乡时,县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拦着衙门,苦苦哀求让曾泉继续留在汜水。看到众多百姓对自己的爱戴,曾泉在汜水城西南找了一个僻静的山沟,挖了土窑洞,生活在里面,度过晚年。听到曾泉病死的消息,成皋县的男女老少都痛哭不止,好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后世评价
曾泉逝后三年,也就是1439年,河南省参政孙原贞到汜水县视察,看到汜水百姓提起曾泉,还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他回到开封市,向朱祁镇皇帝写了一封奏疏,把自己在汜水县听到、见到的情况如实地描述了一番,然后向英宗皇帝建议:如果咱们国家能有几十个像曾泉这样的人到各个郡县任职,可以使您的恩德像江河湖海里的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永远。虽然曾泉是在您的父辈那一朝当官,现在下诏褒奖他还不晚。他本来是个朝里的御史,被贬到一个小县当典史的黑锅他是背了一辈子呀!这个名分如果不在当今之世为他正了,真是可怜哪!因此,请皇上追复曾泉原来的官爵,褒奖以往,就是为以后的官员树立榜样!皇帝见孙原贞说得有理,很快就为曾泉追封官爵。
成皋县老百姓把曾泉曾经住过的那个地方叫做“曾家窑”,还集资为曾泉盖了一所庙宇,叫南丰祠。民族英雄于谦曾亲往祭拜,作有《挽曾公祠》:“霜台临汜水,破壁两三。草蔓庭前竹,苔侵砌下砖。英风怀吕布,善政忆曾泉。却恨青袍吏①,无功窃俸钱。”青袍吏:身着青色官服的官吏。按明代品官服制,五品至七品官吏着青袍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