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体类要
《正体类要》是由明朝薛己撰写的医学著作,成书于1529年。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含正体主治大法、仆伤之症治验、坠跌金伤治验和汤火所伤治验等内容,下卷收录了多种伤科疾病的方药。书中详细记载了19种内伤证治的大法以及65则治验医案,共计71首方剂。薛己在书中强调体表脏腑之间的关系,主张运用八纲辨证和气血辨证方法,重视脉理而非单纯的部位诊断。他提倡以内治法为主,反对过度依赖手法和外治法,同时强调平补的原则,反对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对于气和血的治疗,薛己认为应以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的方法。他还特别指出脾胃和肝肾在伤科疾病中的重要性,其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体类要》的现存版本包括《薛氏医案》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也有排印本问世。
书籍介绍
世人常说,医学中有十三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专长,很少有人能够相互沟通。然而,各个学科的方论不断涌现,唯独正体科没有相关的书籍。这难道是因为接续恢复的功能在于手法,而忽略了脉理的重要性吗?历史上,因为骑马受伤,许多尚药无法治愈,只有来自苏州市的徐通政镇侍药成功救治,从而获得了提升,甚至让子孙后代都得以凭借这一技艺在医坛立足。由此可见,正体科的研究并非小事。当身体受到外部伤害时,内部的气血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只依靠手法而不考虑脉理,如何能够判断虚实并实施补泻呢?司马迁曾说:“人们生病的原因很多,医生治病的方法却很少。”我认为问题在于不能将各种知识贯穿起来。扁鹊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变化,成为不同的专科医生,这说明他的医术非常全面。立斋薛先生也是如此,他不仅擅长痈疽,还精通其他科目。他曾感到正体科的文献不足,便收集了自己的诊疗案例,编写成了《正体类要》。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各种情况,处方和理论都不超出其他学科的范畴。因此,学者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是应该广泛学习。
作者简介
薛己,字新甫,号费新我,明代会稽郡(今苏州市)人,大约生活在公元1486年至1558年间。薛己自幼继承家学,得到父亲薛铠的真传。他在年轻时就以外科闻名,后来精通多个医学领域,能够融会贯通各家学说。正德年间,被选拔为御医,晋升为太医院判。嘉靖初年,担任太医院使,后因故辞官返乡。薛己针对当时的医疗风气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一些医生错误地将脾虚视为肾虚,滥用黄柏、知母等寒凉药物,损害了患者的健康。因此,他引用经典理论,致力于著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他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脾与肾、命的辩证,擅长使用温补药物,对后世医家的温养理虚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薛己的主要作品还包括《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
影响评价
《正体类要》对伤科治疗强调脏腑气血的辨证论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就是以此书为基础编写的。现代学者谢利恒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提到:“骨伤一科,此前传书极少,薛氏书独有之,清修《医宗金鉴》伤科之书,即取于此,其功劳不可磨灭。”
章节目录
上卷
正体主治大法
扑伤之症治验
血脱烦躁
血虚发躁
瘀血泛注
瘀血作痛
肝火旺作痛
肝火忿怒
肝火胁胀
肝胆虚症
血虚腹痛
气虚不溃
寒凝不溃
脾虚不敛
血虚筋挛
肾虚气逆
湿热乘肝
肝经郁火
痛伤胃呕
药伤胃呕
气血不损
行气之非
下血之非
寒药之非
不砭之非
不补之非
破伤风表症
破伤风里症
脓内焮类破伤风
脓溃类破伤风
内虚变痓
坠跌金伤治验
瘀血腹痛
脾伤腹痛
血虚胁胀
血虚烦躁
亡血出汗
亡血神昏
湿痰作痛
肝火作痛
血虚作痛
骨伤作痛
气虚血滞
气虚不溃
气虚壅肿
瘀血肿痛
筋伤壅肿
肺火衄血
肝火旺出血
胃火作呕
阴虚作喘
气血虚热病
血不归经
气无所附
气血俱虚
阳气脱陷
胆经血少
肾经虚怯
痛伤胃呕
气遏肉死
凉药遏经
汤火所伤治验
火毒刑肺金
火毒焮作
火毒行于下焦
火毒乘血分
下卷
方药
参考资料
正体类要.文津搜索.2024-08-14
《正体类要》气血脏腑辨证论治思想初探.知网阅读.2024-08-14
岐黄名医:《正体类要》.专业中医药.2024-08-14
正体类要.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