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吸引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喜爱、相互需要、依赖就是人际吸引。人类一个最基本的需要——合群。对多数人来说,合群的倾向,即与他人在一起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从婴幼儿时期起,合群的需要就开始出现了。这时的孩子同一个或更多的成人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被称作孩子的第一次恋爱。
简介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喜欢、相互需要,依赖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表现形式
儿童对成年人依恋关系
婴幼儿会依恋于那些与他们打交道最多、最亲切的人。这个人通常是母亲,也可以是其他的人。
依恋指的是孩子对某一个或几个成人的出现产生积极的反应。他们在被成人接受时感到愉快,当感到恐惧时就去寻找这个成人。依恋关系一般是双向的,孩子不但依恋成人,成人也离不开孩子。
依恋对儿童的作用
提供安全感。当儿童感到害怕时,或者处在一个阻生的 环境里时,需要安慰和支持,一个自己所熟悉、信赖的成人在这 种情景里就可以使儿童感到安全。
提供信息。儿童对世界是充满问题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都可以从所依恋的成人那里得到。同时,父母的语言、以及非言语行为往往都可以为儿童的行为提供指导。如看到一个奇怪的虫子,孩子一般要先看看成人的反应,如果成人表示害怕,他也不会去摸,如果成人对他笑笑,他也许会拿虫子。
所有的儿童对照顾他们的成人都会产生依恋,然而成人的不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依恋关系。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通过一种称为"陌生环境"的实验发现了3种主要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父母经常在孩子身边,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给以满足。这种孩子如果被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自己玩,在父母暂 时离开又回来后,会去寻找父母的爱护、亲近,然后继续玩耍。
躲避型。这种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没有反应甚至排斥孩子。在上述情景中,当父母从外面回来后,孩子会躲避或者故意不理瞎父母,见到他们也会转过身子走到别处去玩。
矛盾型。这种孩子的父母往往对做父母感到负担很重,不知所措。对孩子的照顾没有常规。他们有时会满足 孩子的需要,有时满足不了,有时还过于干涉孩子的活动。在这种情景中,这种孩子见到父母后会表现出愤怒,对父母的要求表示抵抗。同时又希望接近父母,得到抚爱,但是很难使之感到满足。
浪漫爱情
爱和爱情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等的爱,而爱情则一般专指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社会心理学家E.C.哈特菲尔德和G.W.沃尔斯特1981年把爱区分为恋爱和友爱。恋爱是一种用不同爱情术语解释的强烈生理状态,一种混合的情感,包括温柔和性感﹑兴奋和苦恼﹑焦虑和欣慰﹑利他和嫉妒等。恋爱被定义为一种与他人结合的强烈愿望。相互的恋爱伴随著满足和狂喜,单恋则伴随著空虚﹑焦虑或失望。恋爱往往包含把对方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盲目的不可控制的情绪状态。友爱则是不那麼强烈的情绪,包括友好感情和深刻理解,其特点是友好﹑谅解﹑关心对方幸福。它是比较现实的,把对方视为现实的人,不像恋爱那样把对方理想化。友爱被定义为人们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的情感。
按照S.沙赫特提出的情感二因素论看,情绪体验依赖于生理唤起和认知标记。人们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时,往往以环境来解释。沃尔斯特把这个理论应用到爱情上。认为爱情是生理唤起和适当认知标记的结合。你在思念恋人时,此时任何情景引起的生理唤起的加强都可能被解释为爱情的增强。如一对暴风雨中的恋人比在一般条件下更易于增强爱情,因为暴风雨引起的唤起被解释为爱情了。当然,如果其他解释很明显,便不会解释为爱情。爱的倾向爱情和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前面所谈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相似性﹑满足性﹑接触频率﹑外貌吸引力﹑互补性等也都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么人作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所以,相似的人﹑住得邻近的人﹑交往频率高的人﹑外貌吸引力大的人﹑角色作用互补的人之间容易发生爱情。
基本原则
连结
联结是条件反射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人际吸引的问题上,联结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喜欢那些与好的经历有关的人,而不喜欢与不好的经历有关的人。
强化
强化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喜欢那些用不同方式奖励我们的人。奖励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是积极的评价。很多研究表明我们喜欢那些给我们积极评价的人。
社会交换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为同另一个人的交往是利大于弊时,就会喜欢那个人。评价往往是通过对几个人的观察得出来的,与某人交往可能好处较少,与另一个人交往可能好处较多。
相似性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影响因素
熟悉与邻近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相似性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
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外貌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才能
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才能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N.Anderson,1968)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