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非正式医生,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原地区广大农村,担负着为六亿农民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的责任。

1968年夏天,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红旗》杂志刊发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文章一开头就写道,“‘赤脚医生’是上海郊区贫下中农对半医半农卫生员的亲热的称呼。”这篇文章随后经毛泽东批示,于同年9月14日在《人民日报》刊载,“赤脚医生”很快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1975年底,中国农村“赤脚医生”数量己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有390多万人。1976年后,包括赤脚医生在内的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以平均每年40万人的速度减少。1984年,国家有关部门对赤脚医生进行考核,合格者颁发乡村医生证书。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卫生队伍》。标志着赤脚医生成为历史名词。

赤脚医生的典型特征就是人人肩上挎着一个全皮的下部长方形、穹窿顶盖子的药箱,正中是醒目的圆形的白底红十字标志。赤脚医生具有极为鲜明的阶级身份标志,他们来源于经阶级成分划分为贫下中农的阶层。由于出身贫贱,赤脚医生的心灵充满了道德拯救感,具有强烈的爱憎和感情倾向性。但是由于赤脚医生自身专业医学水平有限,他们实际上能解决的医疗问题是有限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赤脚医生为基层民众提供了一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名称由来

“赤脚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篇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介绍上海市川沙县培养农村半农半医卫生员为农民服务的事迹。因南方多水田,卫生员平常背起药箱药箱,看病,放下药箱下田,常年打着赤脚,故被称为赤脚医生。《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后,毛泽东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并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个半农半医的群众组织迅速在全国崛起。

发展沿革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针对农村卫生保健,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设想。在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建设的同时,还组织医务人员上山下乡,支援农村基层。

1965年1月,毛泽东批转了卫生部党组给中央的《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问题的报告》。各地以该指示为重大政治任务,迅速组织医疗队到农村、林区、牧区,进行巡回医疗。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听完卫生部的工作汇报后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服务,而且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毛泽东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1965年夏天,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开始办培训班,毕业于苏州医专的黄钰祥任教员,教习医学常识和简单治疗方法,学员在速成班学习4个月后再回到公社当卫生员。后来被称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的王桂珍就是这个培训班的首批学员之一。

1968年夏天,《红旗》杂志刊发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这篇文章随后经毛泽东批示,于同年9月14日在《人民日报》刊载,“赤脚医生”很快成为当时的热点。

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报告》,文件里提到,凡经考试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发给赤脚医生证书,原则上给予相当于民办教师水平的待遇。对于暂时达不到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要加强培训,其报酬问题,除记工分外,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给以适当补助。

1984年,国家有关部门对赤脚医生进行考核,合格者颁发乡村医生证书。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卫生队伍》,标志着赤脚医生已成为历史名词。

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

群体特征

赤脚医生的典型特征就是人人肩上挎着一个全皮的下部长方形、穹窿顶盖子的药箱,正中是醒目的圆形的白底红十字标志。赤脚医生具有极为鲜明的阶级身份标志,在筛选过程中,他们只能来源于经阶级成分划分为贫下中农的阶层。由于出身贫贱,赤脚医生的心灵充满了道德拯救感,具有强烈的爱憎和感情倾向性。这样一种感情也决定着对医疗对象的选择,只能是与其阶级属性相一致的人群。他们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在治疗过程中一定会具有大公无私的品格。

人员组成

学历

赤脚医生近70%的人员为初、高中毕业,近10%的人员为小学毕业。

人员构成

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和初中生,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经过县一级卫生学校、公社卫生院培训学习就上岗。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头疼脑热等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还有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代表人物

资料显示,原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王桂珍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合作医疗创始人覃祥官,是中国最早的“赤脚医生”。

王桂珍

王桂珍,女,被称为“中原地区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是原川沙县江镇公社(现浦东新区祝桥镇)大沟大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15岁便进到纺织厂做工,1961年听党的话回村搞农业生产。当时,“看病难”是一个普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政策调整,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要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经大队党支部推荐,1965年,王桂珍在公社卫生院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农村卫生员培训。王桂珍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是班里学得最好的。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她就拿个手电筒在被子里学到半夜12点。看不懂就问别人,直到搞懂为止。

为了减轻村民的医药费负担,王桂珍还在村边一块地上种了100多种中草药,专门建了土药房,让大家用最少的钱看病。退休后,王桂珍自费建起赤脚医生陈列馆,就想让后辈有机会了解中原地区健康医学发展的重要历史。

覃祥官

二十世纪初,覃祥官辞去公社卫生所医生职务,回家担任“赤脚医生”。当年盛夏,乐园公社杜家村卫生室挂牌。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村里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平提取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农民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挂号费,吃药不要钱。同时,以土医、土药、土药房和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为特点,广种药草,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深受山民拥戴。作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受到毛泽东主席多次亲切接见,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上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之后,覃祥官辞官回乡,继续为村民抓药治病,直至终老。

相关文化

邮票

1974年6月26日我国发行《赤脚医生》邮票一套。

影视作品

电影《红雨》讲述,青山大队的社员们干劲十足,没日没夜投入水库的修建工程之中。然而山区医疗条件落后,饱受伤病困扰的社员无法发挥十足的干劲,水库修建工作面临流产的严峻局面。青年社员红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取得大队党支部书记庆林及老乡们的支持,进入赤脚医生训练班学习。

电影《春苗》讲述,1965年,江南某大队阿芳嫂的女儿小妹被送到公社卫生院看急诊,医生钱济仁对小妹见死不救,妇女队长田春苗对此非常痛心。这时,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公社党委同意派春苗到公社卫生院去学医。但她却遭到公社卫生院院长杜文杰和医生钱济仁的打击和刁难。春苗不畏压力,在医务工作者方明等的帮助下,勤奋学习。她办起了卫生室,背着药箱,为群众服务。但不久,杜文杰没收了她的药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春苗造了反,与方明等将水昌伯接进卫生院治疗。钱济仁妄图暗中下毒谋害水昌伯,嫁祸于春苗;杜文杰以抢救为名,调来救护车要把水昌伯劫走。这些诡计都被春苗识破,更坚定她要把农村卫生事业办好的信心。最后,杜、钱受到批判,春苗等赤脚医生掌握了农村医疗大权。

 

参考资料:

书籍

参考资料:

价值意义

为人民服务

赤脚医生是党和政府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体现,是用中原地区办法解决中国问题的体现。“赤脚医生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心系乡亲,植根乡村,奉献大爱的服务精神;亲尝百草,以身练针,追求大我的职业精神。她反映出赤脚医生热爱家乡,心系百姓,把乡亲当作亲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她反映出赤脚医生以人为本,立足乡村,在百姓生产生活一线提供基本卫生保健的服务特点和服务模式;她反映出赤脚医生为掌握服务技能,亲尝百草,以身练针,不断进取的职业追求和敬业奉献精神;她反映出赤脚医生救死扶伤,护佑健康,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健康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和基础作用。健康,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新中国用75年时间实现了保障人民健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49年的35岁到2023年的78.6岁,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有余;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一个14亿多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现实意义

赤脚医生精神代代相传,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研究探索赤脚医生精神在培养新时代人民健康“守门人”中的作用和意义,围绕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这一主题,深人挖掘党领导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弘扬赤脚医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是一项时代性、针对性极强的课题,对于探究基层医疗工作的人文意蕴,在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培育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及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专业精神

赤脚医生精神蕴含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赤脚医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用学到的医学知识服务农民,有病人时看病,没有病人时就下田劳动。当时赤脚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以基本医疗、预防免疫、健康教育等为主,其在农村医疗预防、健康促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属于当时基层最需要、最实用的人才。赤脚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不仅要翻山越岭,走遍田间地头,同时要阅读医学书籍,并以身试药、以身试针,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切实满足了农民的就医需求。

从医学精神谱系视角来看,医学精神包括红医精神、白求恩精神赤脚医生精神等,赤脚医生精神是医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赤脚医生本身具备无私奉献精神,能践行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了医学精神的核心内涵。赤脚医生精神既是红医精神的传承,也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

社会评价

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年~1981年年报中总结:中国的“赤脚医生”模式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 评)

农村基层卫生队伍是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庞大的卫生技术队伍,这支队伍为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护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和颂扬,树立了赤脚医生扎根农村、忘我付出的光辉形象。(《中国农村卫生》评)

从简陋的医疗条件到完善便捷的医疗体系,从赤脚医生的默默守护到现代医疗团队的协作服务,赤脚医生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新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也是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完美诠释。(《新京报》 评)

参考资料

赤脚医生:村医特殊的时代身份.中国新闻周刊.2024-10-07

我记忆中的“赤脚医生”.齐鲁晚报.2024-10-07

35岁→78.6岁 这是新中国创造的健康奇迹.央视新闻.2024-10-07

图说│肩上有药箱,脚下有泥巴,心中有人民,探访“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文汇网.2024-10-07

覃祥官故乡的风雪夜.澎湃新闻.2024-10-07

赤脚医生.中国邮票目录.2015-09-04

红雨(1975).豆瓣电影.2024-10-07

春苗.时光网.2024-10-07

红雨.豆瓣读书.2024-10-07

一个人、一个药箱、一个时代.......新京报.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