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冯开平的浪漫言情小说新书《旮村的风流事》从故事的内容看,应该叫《血脉》,

因为通篇围绕着人们在传宗接代的观念的支配下,千方百计的要娶妻生子,由此引发了各种人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换亲、买卖女人、买卖婴儿),“血脉”也是故事中一个小孩的名字,所有的情节几乎都是围绕者他来展开的;从故事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应该叫《轮回》,男女主人翁结合就是一个爱的轮回的故事。本来嫦娥是说给老大的,可是由于嫦娥妈妈的作祟,嫁给了老二,经过离婚、改嫁、丢孩子、得孩子等曲折的经历,和强奸、杀人、坐牢等痛苦的磨难,最终还是成了老大的妻子。

内容简介

围绕着主要故事的爱的轮回,其它还有等等次要情节的轮回,喧染了这一轮回的主题。轮回既有宗教、宿命的成分,也有量变引发的质变、渐变导致的突变的周而复始有规律变化的哲学的涵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故事的思想不消极。就故事的表现形式来看,叫《旮旯村的风流故事》也不错,故事的人物和情节都发生在偏僻的旮旯村,视角也是以旮旯村人们的特有的视角来审视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如以故事发生的背景来命名,叫《三月桃花红》最为合适,故事的关键事件几乎都发生在每年三月清水河畔挑花盛开的时候;以故事的主人翁来命名可以叫《大柱子与嫦娥》,这两个人物分别是男一号和女一号,这两个人物的爱情故事可以用感天动地来形容,若想猎奇,叫《我的一个生父和三个养父及其我妈》也是能够说的通的,假如要吸引人的眼球,可以叫《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到底叫什么好,请读者朋友给作者一个答案。(答案可以写在书评里)

不管叫什么题目,作者是想通过旮旯村“个性”的人和事的故事化的叙述,描写和展现,表现“共性”的中国农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近50年来人们生育、婚恋、生活观念的变化变迁,以及中国农村虽历经“大跃进”和“文革”的折腾,但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照耀下,传统农村正在向现代农村裂变,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似乎可以听到而中国农村铿锵前行的脚步声。这也暗和了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旋律。

小说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具有浓郁的淮河文化风情。

原生态的故事,原生态的语言,原生态的描写,原生态的感情,一切都是照生活的本来的样子搬到纸上来的。原生态到什么样子?就象那顶端还开着黄花的一条黄瓜,一朵花瓣上还滚动着露珠的牡丹,一只立于小荷之上被风吹的东倒西歪的差翅亚目。怎么,你不信?不信,你就看看吧,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吹的,老和尚的头不是木头刻的,凹凸葫芦不是绳勒的。

序言

一件风流事,几多未了情

看到书名,读者朋友不要以为这是一部流行的情色快餐小说。“风流”是个多义词,这里的“风流”不是风花雪月的“风流”,而是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风流”——一件莫须有的“风流事”,演绎出一曲惊天动地的爱之风流歌。

作者以最底层、最偏僻、最角落的旮旯村五十年的变迁为背景,以一件大伯和弟媳妇莫须有的风流事为主线,以描写农村中的人情世态为重点,向读者朋友展现了一幅当代农村原生态的风情画卷;作者用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特有的幽默风格、土得掉渣的乡土语言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农民形象。

看,大柱子带着“差把火”的性格缺陷,喊着“穿大鞋,放响屁,坐牛车,看丈人”的号子,左手牵着嫦娥、右手牵着雪脉向我们走来;王嫦娥脸上带着腼腆羞涩的微笑,心中藏着一腔的辛酸,向我们诉说着她再嫁、失子、复仇、坐牢的曲折经历;李二柱,头顶老龙河的高梁花,脚踏二郎山的黄土地,从无路的地方辟出一条路来,虽然做了大老板,还像邻家的哥哥一样可亲;张弘毅几分落寞、几分潇洒、几分无奈、几分浪漫地走向天国,给我们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李大山因没给大柱子娶上媳妇,而睁着不暝的双目;李大丫带着大儿子找不到媳妇的担忧抱病而终。

后记

经过两年多“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厉鬼”的创作,终于将我对于家乡黑土地的那份纯真挚爱,对于父老乡亲旺盛的生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的那份敬仰,流于笔端,形成了文字,集结成《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在这付梓之际,笔者万分感慨。

少小出野里的我,对于茅檐低小的茅舍、蛙鸣蝉噪的柳林、落日余晖里归来的老牛,以及河边啃青草的小羊,有着与生俱来的心神契合,以至于在县城生活了二十年,在省城生活了十五年,都融不进灯红酒绿的都市文化中去,一味地咀嚼着那泉水叮咚、乡风流韵的乡野风情。

农民的血汗养我成人,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我上了大学,而且上的是中文系。一辈子从事着码字的工作,我常常自责,你为什么不能将你熟悉的乡野风情和农民生活变成一部作品呢?农村中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在那个非常的年代,能够活下来的占50%;活下来,能够读书的占50%;读书的,能够上到小学毕业的占50%;小学毕业,能够上到初中毕业的占50%;初中毕业,上到高中毕业的占50%;高中毕业,能够上大学的占2%;上了大学,读中文系的占10%;读了中文系,现在仍从事文字工作的占20%;从事文字工作的,对农村生活感兴趣的也许还占10%。这样看来,上个世纪以来五十年间农民生活中那么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老冯呀老冯,你不反映,谁来反映?你不钟情,谁来钟情?你不枉披着一张文人的皮了吗?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我拿起笔开始写《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梦里吃糖想着甜,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使命归使命,生活归生活,要构思成一个故事,写成作品,我显得力不从心,在此我要感谢我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人李英女士,在我有几次写卡壳的时候,是她绘声绘色的描述再现,给了我创作灵感;有许多情节和故事,都是我和她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聊”出来的,虽然署上我的名字,但是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历时三年,动用了我除工作之外的所有业余时间,去掉七情六欲,断绝了和一切朋友的交往,拔了电话,关了手机,潜心创作。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冯开平,笔名驽骀,安徽泗县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安徽经济报社。

三十年来,冯开平一直笔耕不辍,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两百多万字,新闻作品先后获得安徽省好新闻一、二、三等奖;文学作品散见于《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省内外几十种报刊杂志。

冯开平的人生格言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幸福不在彼岸,快乐在于手起笔落之间。

参考资料

旮旯村的风流事 (豆瓣).豆瓣.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