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角效应
尖角效应(英语:horn effect),又称觭角效应、角效应、喇叭作用,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一个人在某次事件中给主管人员留下了坏印象,从而导致主管人员对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吹毛求。这种偏差导致人们因为一件事物的某一个负面特征而对其它特征的判断产生负面偏差。与之相对的是光环效应(halo effect),即某一个正面特征导致人们对其它特征的判断产生正面偏差。尖角效应有时也被称为反光环效应(reverse-halo effect)或魔鬼效应(devil effect)。
基本介绍
尖角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考评者因某事件或观点,对受评人的能力造成低估。例如,在一次重要会议中迟到,可能导致评定时主管忽视该员工在之后所有会议、工作中的守时性,并从低判分。尖角效应与“光环效应(halo effect)”相对。在现实生活中,尖角效应可能导致人们错误地相信坏的品格存在协同关系,从而降低对某人的其他印象。
术语源流
尖角效应最初是英语短语,尖角指的是“恶魔的尖角”,通常认知下是一种极其低俗的手势,与光环效应和起源自圣人光环的光环形成对比。Thorndike在1920年出版的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中就已经提到了类似的现象:对于一个人的评价通常为好坏二分,且人们的判断受这种普遍感所影响。
存在与应用
尖角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人们可能会因为某人外貌不佳而认为其品行不端正,尽管品行和外貌缺乏直接的逻辑关联。在政治领域,英国卫报曾以反光环效应谈及委内瑞拉前领导人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指出有些领导人被妖魔化的程度如此之高,以致于人们不可能公平地评价其是与非。尖角效应还影响了犯罪的刑罚。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女性的外在吸引力影响了我们对其犯罪实质的判断,例如在入室盗窃案件中,有吸引力的女性受到的刑罚比缺乏吸引力的女性轻,而在投资诈骗案件中,情况则相反。
在热加工工艺中,尖角是常见的几何形状,带有尖角的渗碳件易造成该处碳浓度分布不均匀,产生“尖角效应”。尖角集中效应在食品的微波加热过程中也有显著影响。由于微波能被物料吸收、反射和透过,其穿透能力有限,当物料的厚度、大小超过其穿透能力时,食品物料中心将得不到微波能,只能靠外部物料向内部传热,导致温升较慢。而食品的边角部分很容易被微波穿透,其产热迅速而温升很快,常常会受到过度加热,甚至在中心部分尚未熟透时边角就会产生焦糊现象,这就是微波加热的“尖角集中效应”。为了避免这种不均匀性对食品质量造成的影响,在微波食品包装时要求通过合理选择包装材料和包装设计,例如采用可阻挡微波的铝箔包裹食品的边角或尖角部位以屏蔽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