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升平镇

升平镇

德钦县城升平镇坐落在雪岭深谷之中,它三面环山,一面临着澜沧江河谷,深谷远处,就是著名的梅里雪山,是名副其实的“雪山之城”。据说升平镇古称“阿墩子”,光绪三年(公元1878年),地方官夏胡卸任时,在此立下“德钦碑”,为小镇取名为“升平镇”,寓意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德钦县城升平镇,藏语称“聚”,海拔3400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城镇。滇藏公路214线和德(钦)维(西)公路贯穿县城,县城距州府香格里拉市公路里程180公里,距维西县城保和镇201公里,距省府昆明公路里程790公里,距西藏自治区芒康县203公里,距拉萨市1420公里。

概况

升平镇位于德钦县中北部。县政府驻地,是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面积765平方千米,人口0.84万人(2006年)。辖阿墩子、墩和2个居委会,巨水、阿东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南坪街。地处高山区。明、清时为“茶马古道”驿站。214国道过境。

沿革

藏语称作“居”,唐朝汉文记作聿城。据说,明代丽江木氏土知府攻战友德钦县后,把从西藏抢得的一尊金像抬至德钦境内的一个大土台时,金佛突然增重再也抬不起来,便就地建寺,于是就以土墩台的纳西语“阿得酋”为该地命名,清代改为汉语,称“阿墩子”。清光绪三年(1877)更名升平镇,取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意。1950年5月建升平乡,1962年改称镇,1969年建高峰公社,1984年改开平镇。1997年,面积265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巨水、阿东、街道3个行政村。1998年末,面积765平方千米,人口2033户,4950人,辖街道、阿东办事处、巨水三个办事处,46个自然村。

[邮编]674500 [2006年代码]533422101:~001阿墩子居委会 ~002墩和居委会 ~201巨水村 ~202阿东村

经济发展

2007年全镇居民1936户。其中:农业户849户、农业人口4391人、占总人口的54%。有藏、回、纳西、汉4种民族,其中84%是藏族。200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4649301元,粮食总产量达1341吨,农业总收入4919908元,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2990元。第一产业实现产值9618351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2299600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632500元。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教育、计划生育、医疗、扶贫、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综治维稳建设等社会事业建设不断进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2008年的工作计划

2008年是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年,是衔接两届政府,承全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认真做好2008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新一届政府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该镇2008年的工作计划主要安排为:

(一)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扎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实施好人畜饮水、农村太阳能、农田水利、通村(组)公路、村组卫生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以培育和壮大畜牧业为突破口,推动畜牧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以葡萄、核桃等特色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重点,大力发展葡萄、核桃、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以旅游业为依托,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改善贫困群众及弱势群体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己任,增强贫困群体的自身造血功能,加大劳务输出,着力拓宽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做好社会保障和抗灾自救工作。切实把灾后重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受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建和谐升平

巩固提高教育“两基”攻坚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上级涉教政策,避免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继续实施资助贫困生制度,促进全镇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水平,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继续完善和兑现奖励抚助制度,把计划生育工作有机地与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帮助群众对象拓展发家致富的门路。切实加强和完善计生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努力探索计生工作新路子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认真抓好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继续搞好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工作,统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农村人口“奖优免补”政策,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消防安全、森林防火的意识,进一步做好农村替代能源推广工作,实施好以太阳能、沼气池、节柴灶为重点的农村节能工程,同时要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农田的科技含量。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反对一切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好民族的团结,保障好辖区的稳定。切实搞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对待和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社会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高度重视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做到未雨绸缪。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程,提高全民法制意识,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全面推进“平安升平”建设。加强对交通、消防、建筑工地等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持以“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加大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督和执法力度,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自觉接受镇人大、镇纪委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公众对镇政府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从严治政,不断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民主集中制度等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反腐倡廉会议精神、文件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把工作着力点转到抓改革、谋发展、保稳定上来,转到人民群众关心和希望解决的问题上来,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调整方式单一,农民增收不明显,特色经济还没有形成规模;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四是资源开发能力不强,群众收入特别是农牧民收入水平不高;五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群众抗灾自救能力低,人口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还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六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改革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七是是维护稳定的政治任务重,反渗透和反分裂形势比较严峻,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八是在机关工作中还存在办事效率慢,办公质量差、学风不浓、组织纪律观念淡漠等现象。这些问题,都是该们要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要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的地方。

四、要求县政府给予解决的问题

2008年该镇的建设项目主要安排为:

人畜饮水方面主要解决阿东、巨水、敦和的人饮工程21000米;解决阿东、巨水的农田灌溉工程18000米;改扩建防洪挡墙阿东、巨水共3400米;实现阿东、巨水通自然村公路21千米;改善阿东、巨水通村公路21千米;新修村级卫生路阿东、巨水、阿墩子共30千米;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解决巨水村雾农顶、飞来寺景区的排水(污)管道16千米,其登阁景区的公路硬化改造6千米;阿东温泉的前期开发工作与鸡仙洞马道建设7千米;阿墩子至贡卡湖的公路加宽改造7千米,以及贡卡湖至阿东的环线公路15千米;扶贫工作方面解决巨水村其子水、贡水两个村民小组的整村异地搬迁20户、108人;阿墩子异地搬迁12户;巨水、阿东、阿墩子的插花搬迁共50户以及阿东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教育方面着重进行巨水雾农顶村小、阿墩子谷松村小的危房改造项目;卫生方面在巨水的雾农顶、飞来寺两个景区新增设卫生室两座,阿东1座;基层政权建设方面增建或改建升平司法所办公楼、升平土管所办公楼、升平镇党政办公楼,升平派出所办公楼;建设村委会、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4处;实施好县城镇周边的退耕还林,建设阿东、巨水的干果、核桃基地3000亩,太阳能300户;计划建设阿东、巨水田间渠系5500亩,农技推广项目建设高稳产农田1000亩;开展阿东、巨水退牧还草项目建设棚舍43座,天然草场改良5000亩以及种牛、种马、种驴、种猪的畜种改良项目。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生态脆弱,农民科技文化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镇政府财力拮据,建设项目点多面广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该镇的2008年项目建设计划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干扰性比较大等各种因素的混合,希望县政府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于倾斜性的照顾与适当的扶持。

社会保障

升平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扶贫济困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了阿东下片五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完成了阿东农田灌溉水渠、太阳能安装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巨水村的扶贫项目及阿东瓦哈等社的扶贫项目,目前也正在实施过程中。在加快民政事业的发展同时,以抓牢“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为主线,民政济困救灾工作也取得了较好地成绩,全镇的农村低保发放户有673人,仅07年上半年共发放金额为12690元。通过不懈努力,“防灾、救灾、发展”得到了切实落实,社会安定、稳定得到有力促进。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村科技

升平镇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农村科技列入重要工作,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发放科普知识书刊,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农村科普宣传栏及科普图书室,科技带动产业,并为农业生产服务,大力推广以优良小麦、软包谷、地 覆盖,脱毒阳芋,提高产量为核心,使用高效依毒依残留农药,保护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举办以提高产量改良品种的农牧业科技知识宣传,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科技包括农业、畜牧业、农村产业,以防治农牧业草虫,兽医学防病治病和常见病治疗为重点开展各村一社一个兽医人员和葡萄产业、蔬菜大棚培训,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牧业科技将在农村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交通要道

升平镇自唐以来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兴盛时期的枢纽之地,也是沟通汉藏文化的重要通道,往来马帮都从这里进出西藏自治区。抗战时期,由于滇缅交通线被切断,经由德钦县的茶马古道南可进中原,西可出印度缅甸,升平镇一度成为促进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1949年以前,德钦人主要就是靠马帮贩运为生,每年夏秋之际,他们将在当地收购的虫草、贝母、兽皮和药材等运往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出售,买回盐巴、茶叶、火柴、布匹等到德钦出售,也有人将驮运买卖扩展到了西藏。这样的谋生手段虽然充满艰险,收入却非常可观。

由于处在滇、藏往来的咽喉要道上,附近又有著名的卡瓦格博神山,每逢藏历羊年(传说中卡瓦格博王子的本命年),来自甘、青、藏及康巴藏区藏传佛教信徒便会成群结队前来朝觐,满山满谷的朝圣者,给升平镇笼上了浓厚的宗教气息。

与升平镇毗邻的梅里雪山是此地最壮观的雪山群,作为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它不但吸引着转山朝觐的藏传佛教信徒,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观看梅里雪山视野最佳的飞来寺观景处,两年前还只有三两户藏族人家,如今却已经盖满了宾馆和饭店,不变的只有漫山经幡和清晨薄暮缥缈的桑烟。

升平镇原称阿得酋、阿墩子。传说早在明朝天顺年间,丽江木氏土司发兵康地,征战吐蕃返回时,一个笃信佛教的信徒从藏地带来一尊佛祖释迦牟尼铜像,当夜投宿在这个深山峡谷里,第二天准备启程时,那尊佛像却坚如磐石,重若千斤,挪动不得,那个信徒便领悟出佛尊旨意,于是就垒起土堆,将那尊佛像毕恭毕敬地置于其上,并建寺招僧。佛像名为“吉吾明珠颂仁”(意思是不动的释迦)。墩者,土堆之谓也,这个弹丸之地于是乎称作“阿墩子”。阿墩子在后来不仅专指现在的升平镇,也泛指整个德钦县,民国后期改称升平镇。

历史建置

升平镇的历史建置,不妨援引剑川县王沛霖于中华民国十年(1935年)给民国政府撰写的《滇边要路略》篇首“道路总说”中一段:“自康熙帝五十九年至雍正七年间,清军迭次招抚吐蕃,分路运粮,辟路阿墩,转运于察木多(指昌都),其后有丽江木土司随带西征之士勇留守,时常旅居阿墩子。……丽人始联合蕃民,翻译藏语,引道进藏,往来获利,虽途程万险,亦年年有人进藏经商,至咸丰年间,商务渐开,至同治年间,茶糖(指砂糖)盛行。”

“阿墩原朔,乃蕃蛮搜山捕猎之场,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五年间,清军迭年西征,分道运粮,于是阿墩始辟,爱新觉罗·颙琰六年间始陕甘之回族南京市(南京)豫章汉族采矿、捕猎经商其地。至道光间,远来移民之商旅共有三、四十户,不作耕稼,专营商业,开寓宿侨。至咸丰之年,交通渐开,遂辟弹丸小市,治隶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边荒遥远,鞭长莫及,所有边务悉被喇嘛主权。光绪丙年,川滇边务军事大定。当时,滇督委丽江府彭继绥抚边务,是年并初设弹压委员,筹边治理,移巡防营,驻扎防范,至宣统、辛亥年。西藏自治区宣告独立,番蛮叛乱,川边边军四处围困,屡求救援,滇军西征见边陲之重要非常,始以阿墩改设县治。曾经试办九月之期,因界址牵动,经费不足,止设县,复改行政委员,先后十载,以经营开化商务论之,则日渐进步,唯有道路艰险奇绝,行旅如登天之难,妨害国家政事,人民生计者无穷故,西藏川滇均所反畏,莫可胜言。”

“阿墩区划”中又写道:“阿墩为云南省入藏之孔道,川边之保障,全滇之屏藩,形势险峻,群山耸竖入云宵,四周大山戴雪数月,山崖陡险,中有废涧,敞若平地,商贾旅居者约二百余户。左流金沙江,右流澜沧江,阿墩雄跨中处……四面交通遥境广阔,皆无市镇,墩境诚为川藏重要之门户,商贾运集之巨市,军政外交之关隘,商务交通理财诸端再再逼迫我滇速宜筹布,不可缓延也。”

清代,升平镇先为土官(禾氏世袭土千总,桑氏世袭土把总)统辖,改土归流后相继设立流官弹压委员、行政委员。夏瑚是第一任汉族流官。民国时期设立设治局,先后由丽江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代辖。陈纪是最后一任中国国民党德钦县设治局长。

参考资料

升平镇.行政区划网.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