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码头
营口码头是现在营口港的前身,为全国19个主枢纽港之一。清咸丰年间,为掠夺中国资源,英国开辟营口市为通商口岸,但是牛庄海域水浅,英国人则选定营口辽河南岸修建码头,开始贸易活动。1861年5月24日,营口代替牛庄成为东三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的排挤下营口码头逐渐萎缩直至停运,解放后营口码头恢复通航。
码头历史
雍正四年
营口是东北地区最早开放的港口。据清雍正四年(1726年)天后宫(西大庙)《重建碑文》记载:"没沟营(当时营口称为没沟营)--通郡渡津,舻云集,日以千计。"这说明当时在清雍正四年间营口市早已是各种船只停泊在码头,远近闻名的水陆商埠。
清咸丰八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咸丰八年(1858年)英国强迫清朝签订《天津条约》,开辟牛庄等通商口岸。后英国人感到牛庄水浅轮船难以驶入不宜做通商口岸。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人"密迪乐"到营口勘查,提出开辟营口港以取代牛庄。英国人把通商口岸移到营口后在辽河南岸修建码头,停泊船只,以水运贸易。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三日营口开港。此后,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等还有本地的商贾相继在营口市沿河修建码头。
20世纪30年代
到20世纪30年代,营口的码头东自三家子西至辽河入海口已建成大小40多处。其中:有三家子码头、盐场码头、小寺码头(日本)、满铁车站码头(日本)、同福码头、东太古码头(英国)、东大通码头、东肇兴码头、三义兴码头、东太古码头(英国)、怡和码头(英国)、花园码头、辽东码头、东海关码头、招商局码头(中国政府办委托英间代理)东旗昌码头(英国)、西肇兴码头、西大通码头、青岛矿务局码头、东和码头、太古码头(英国)、广隆码头、东大码头、西毓大码头、北方航业码头、日新昌码头、东宁公司码头、海昌码头、国际公司码头、东记东栈码头、德士古码头(德国)、仁成号码头、西海关码头、西旗昌码头(中外合办)、海边警察队码头;辽河北岸不定期有美孚码头(美国)、北票矿务局码头、河北车站码头、河北西海关码头等(注:这些码头没有按序排列)。这些码头最初设施非常简单。每当船只靠岸只须搭桥板,便可装卸货物,后来水面系一只船或浮标箱(船),多数码头以木桩,少数码头以混凝土、钢筋修筑。
码头用途
营口市各码头不同,吞吐货物也不同,有装卸建材的,有专运豆饼的,有专运食盐的,有专运煤炭的,有专运输煤油的,有专卸水产品的,有专运卸粮食的,也有专运卸杂货、山货的,还有专运输旅客的。当时进出口的货物多数是通过水上运输的,而营口码头便是主要的转运站。
停泊在码头的船只各异,有铁甲轮船、帆船、槽船、舢板等。铁甲轮船外国人多用,也有租给本地商户使用的。而中国人多使用木制船。这些船只其装载重者达上千吨,轻者几吨。外轮多载中国东北的土特产品,如煤、盐、木材、豆类、粮食、药材等重要物资出口。而进口的货物则是外国过剩的产品,如大宗商品、化妆品、西药、煤油等;还有毒品,如海洛因、鸦片、吗啡等,可以说凡是当时人们习惯上称呼带"洋"字的东西均为"舶来品"。而国内船只所载卸的土特产品有的是从南方运来,有的则从辽河上游运来,如大豆、高粱、山货等。
码头情况
当时轮船行驶与停泊均按规则航行。内港设停船界标(遗址位于现营口市日用塑料厂西侧),界标上写"卜内门"三个字。各种船舶停靠码头均有区别,界标以东为轮船停泊,以西为木船停泊。
清雍正四年
清雍正四年(1726年)天后宫《重建碑文》记载:没沟营,"舳舻云集,日已千计"。据《营口文史资料》记载:"清同治年间春夏秋之际,辽河流域的船有烟台市、威海市、石岛、青岛市、天津市、宁波市、汕头市、厦门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区和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大木帆船、轮船,航海沿河而来,累计一年达4万多艘"。装卸的货物也不少。又据史料介绍:仅1901年至1910年10年中,外人国人从营口码头运出大豆、豆油、药材、煤炭等资源每年不少于100万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穿梭于辽河水面积和停靠在码头的船只确是帆林立,群舟集。
"九一八事变"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他们采取各种手段排挤民族航运业,加之辽河航道逐年积淤,码头失修致使营口市港口吞吐能量日益减少,直至营口解放前夕营口码头停运。
营口解放
1948年营口解放。1957年8月1日辽宁省在沿海、辽河水系等开辟水陆联运业务,营口等为换装港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