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徐其军

徐其军

徐其军,男,1977年4月9日出生在六合县泉水乡四合村一个偏僻小山村。

现任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一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2018年9月,荣获最美乡村教师。

个人荣誉

“2006年度感动南京的人民教师”;

“2006年度南京市好市民”;

“2006年度感动南京十大人物提名奖”;“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7年度“全国模范教师”;

2008年度“感动南京的新闻人物”;全国自学成才“自强不息奖”;

2009年度全国“敬业奉献好人”;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江苏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荣获“南京市新世纪教书育人楷模”;“感动江苏教育十大人物”提名奖;

2011年获“李元龙式的好党员”、南京市“教师楷模”、“‘感动南京’2011年度人物”、“全国最美的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2011年7月19日,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南京市教育局、中共南京市六合区委在南京市六合区政府联合召开“全国模范教师”徐其军先进事迹新闻通报会,徐其军被列为南京市级重大典型,南京市掀起向其学习的热潮。

2012年6月,被中组部确定为100名拟表彰的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人选之一。

2018年9月,荣获最美乡村教师。

人物言论

◆ “你们不要为我捐款,如果一定要捐的话,就给学校的孩子们捐点书,或者教学光盘,因为山村的孩子太缺书了!”

◆“我资助了三个失学儿童,我只能为他们垫付部分学费,因为我没有钱。我一趟一趟地往他们家里跑,要转几趟车,行程有几百里。”

◆ “我从来没有想过做英雄,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做着琐琐碎碎的小事情,生病之前和生病之后做的事是一样的。”

◆ “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讲台上”

人物事迹

故事一

“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是一位身患绝症的年轻人向命运发出的呐喊,向死神发出的挑战!他就是用生命践行承诺,感动南京的优秀教师——六合区竹镇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教师徐其军。

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最偏远,规模最小的枣林小学年仅25岁的徐其军老师将要举行婚礼,他就要做快乐的新郎。然而,造物弄人。婚检时,医生意外地发现他的肾有问题,经过进一步检查,徐其军患上了肾衰竭症及尿毒症,由于他先天性基因排列紊乱,加之后天劳累过度,导致肾亏肾衰,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已相当严重。即使采用换肾手术,想找到匹配的肾源,犹如大海捞针。按目前的医疗水平,只能靠吃药维持,生命最多只能有两到三年时间。这个消息恰似震天惊雷一下子把徐其军从幸福的顶峰击落至无底的深渊!经历了近两个月的痛苦历炼之后,他像凤凰涅般在痛苦中再生了!徐其军想开了,超脱了。他从痛苦和绝望中跳了出来。“不!我无法选择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我却可以奋力拓展生命的宽度!”

2002年11月,徐其军以超脱的心态,摆脱了生命的重负,带着无法医治的绝症走上了工作岗位,又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枣林小学。他又以饱满的热情忘我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他珍惜着生命最后时光的分分秒秒,他在发挥着有限生命的最大价值。他仍旧每天最早上班,最迟下班,积极拓展着有限生命的宽度。为了控制病情恶化,他每天需服用七种药物,每月1200元工资几乎全部用来买药。他每两个月要去医院复查一次,可复查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糟糕,药物已不能保证病情的稳定,徐老师的听力、记忆力开始下降,头发开始大量脱落。病魔无情地折磨着他,每天早晨都会恶心呕吐,平时嗜睡,睁不开眼皮,下班时腰背痛,晚饭后累得上不了床。以前十分简单的起床、走路也变得让徐老师力不从心。每天早晨,床头的闹钟响了,他艰难地睁开眼睛,完全是靠着意志和信念克服关节的酸痛,艰难地翻身爬起,光起床,就得花10多分钟时间!每天他都要步履蹒跚地走四五里路到学校上课,常人20分钟就可以走完的路程,他要花近1个小时时间!他在和无情的病魔作最后的抗争!就是这样,备课、课前准备、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钻研教材,他一着不让。2002年至2005年,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硬撑着超负荷地工作着,他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拼命工作着、无私奉献着。近四年来,他所任教的学科多次取得全镇第一、二、三名的好成绩。2004年度、2005年度徐其军老师还连续被评为“竹镇镇先进教育工作者”。从2002年查出绝症到现在,他从没把自己的病情告诉过学生们,他不想让学生为他伤心难过,只想让他们开心快乐地上课读书。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其军?是他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信念!是他对山乡学童的炽爱情怀!是他要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崇高精神!他是在和时间赛跑,向生命挑战!徐其军身患绝症,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的感人事迹很快传到了省城南京。2006年9月初《南京晨报》倾情推出了《感动南京的人民教师》专栏,连刊三篇系列文章专题报道了徐其军的动人事迹。多家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2006年9月,六合区教育局专门发文,号召全区教育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向徐其军学习的活动。

故事二

深秋的止马岭,柿子红了,板栗飘香。二OO二年农历十月初六,年仅25岁的徐其军老师将在这个好日子举行婚礼,他就要做快乐的新郎,收获爱情的甜果。

然而,造物弄人。命运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婚检时,医生意外地发现他患了肾病并并发尿毒症,病情已相当严重,由于他先天性基因排列紊乱,即使采用换肾手术,想找到匹配的肾源犹如大海捞针。这声惊雷一下把徐其军从幸福的顶峰击落至无底的深渊!徐其军痛苦、颓废、绝望。自己的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瞬间将化为泡影,正在幻灭。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历炼后,他像凤凰涅盘般从痛苦和绝望中跳了出来。“不!我无法选择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我却可以奋力拓展生命的宽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把生命看淡后的徐其军,最难割舍的是爱情,在痛苦的抉择中,他主动向未婚妻提出了分手。

他首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与未婚妻解除婚约!未婚妻哭喊着坚决不答应,始终不离不弃。徐其军感激不已,他泪眼涟涟,满含深情地拉着未婚妻的手说:“感谢你的情爱,只是今生我们无缘,你是个好姑娘,我对不起你。我不能太自私,你应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好在我们还未正式结婚……”其后未婚妻每次到来,他不是刻意躲开,就是冷语相待。未婚妻看他真的铁了心,伤心无奈地离去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徐其军老师在生命不多的日子里,选择了孩子和讲台。

2002年11月,徐其军拖着无法医治的绝症的病弱身躯又走上了工作岗位,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枣林小学。他珍惜着生命时光的分分秒秒,仍旧每天最早上班,最迟下班。

为了控制病情恶化,他每天要服用七种药物,每月的工资几乎全部用来买药。由于药物的作用徐老师的听力、记忆力不断下降,头发大量脱落。病魔无情地折磨着他,每天早晨都会恶心呕吐。以前十分简单的起床也变得让徐老师力不从心。早晨床头的闹钟响了,他艰难地睁开眼睛,起个床就得花10多分钟!他每天要步履蹒跚地走四五里路到学校上课,就这四五里路他要走近1个小时,他在和无情的病魔作最后的抗争!四年多来,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拼命工作着、奉献着。他所任教的学科的教学成绩一直位居全镇前列。

他从没把自己的病情告诉过学生们,他不想让学生为他伤心难过。一位记者无意间向他任教三年的16个孩子透露了徐老师生病的消息时,孩子们呜呜地哭了,一位留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哭着对记者说:“请你劝劝徐老师赶快去看病,我们不能没有徐老师,我们今后再也不调皮.”徐老师在日记中写道:枣林小学的孩子们,我要把自己不多的日子都献给你们。

“山道弯弯,从山里一直通向山外,连接着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将牧童引向山外。”这是他在《笛》这篇散文中抒发的倾心农村教育的情怀。

那是1997年暑期,师范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城和深造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泉湖畔。他要兑现自己的人生承诺,他要吹奏美妙的笛声,将山里的牧童引向山外。

他主动要求:“我要到枣林小学,我要为母校和山里的孩子们尽一份力量。”当年,他未能如愿,被分在了泉水中心小学。

开学伊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貌不惊人,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青年人,有着忘我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意识。泉水中心小学距他家有二十多里山路。晴天,他骑着除了铃儿不响的破自行车一路颠簸,单程就要1个小时。雨天,道路泥泞,途中常常是一会儿人骑车,一会儿车骑人,但不管怎样,他从未迟到过一次。其实,有谁知道,徐老师每天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常常连早饭也顾不上吃。

白天徐老师给学生上课,和学生游戏,找学生谈心。晚上他就把学生的作业本带回去批阅,把教材带回家备课,山村里,他家窗前的灯光常常要亮到深夜。2000年,徐其军老师如愿调回了他的母校枣林小学。他的到来,令枣林小学的孩子们欣喜异常。徐老师讲一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徐老师写一手潇洒漂亮的粉笔字;徐老师上课时会随时吟诵出优美的诗句;徐老师还会教外语;下课时,徐老师还会和他们一道做游戏,下象棋、给他们讲好听的故事,徐老师成了同学们亲密无间的朋友。

徐其军老师把他的全部情爱都献给了孩子,学生王治成、王治强俩兄弟父亲病故,母亲出走,家里还欠下巨额债务。徐其军老师拿出自己买药的钱保命钱去接济两兄弟。弟弟王治成因病耽误了很多英语课程,徐老师就利用中午和放学的时间给他补课。侯亚齐,这个先天听力受损、发音不全的少年,永远不会忘记徐老师在学习上给予他的帮助。为了让他掌握汉语拼音,徐老师手把手地教他声母、韵母、字母表,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帮他正音……他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

2006年8月,他来到军区总医院进行检查,医生感慨地说:“你能够撑过四年是个奇迹。你不能太劳累,要休息呀!”徐老师对自己的病情不是不清楚。只是他倍感生命的分分秒秒的可贵。他要为山乡的教育再多做些奉献。他用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名言——“扼住命运的喉咙!”来激励自己。

徐老师深知属于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他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教语文又教英语还兼教音乐,一周19节课。校长望着徐其军蜡黄的面容,坚决不同意。可徐老师固执得谁又能说服得了他呢?他是在和时间赛跑,向生命挑战!

人固有一死,在生死考验面前,弱者贪生,勇者无畏。徐老师笑对死神,唱响了激越高亢的强者之歌,他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诠释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他永远是我们的好榜样!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希冀让我们勇往直前!

故事三

“做吹笛人,把牧童引向山外”

1977年,徐其军出生在六合县泉水乡四合村—南京最偏僻的山村,地处苏皖交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徐其军从小就看到村里老师少,好老师更少,很多农村孩子因此失去了成才机会。正因为这样,回家乡当一名农村教师的想法在他心里落地生根

1994年7月中考结束,徐其军成绩优异,超出全区最好的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7分。然而在录取的前一天,他把档案调到了水师范学校,“我想做老师,毕业后就能回家教书了。”

1997年毕业前夕,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的徐其军被推荐到南京晓庄师范继续深造,并且毕业后有机会留在城里工作。面对这个人人羡慕的机会,他婉拒了校长的劝说,希望在六合县泉水乡最穷、条件最差、最缺老师的枣林小学任教。许多人都说他傻,这么好的机会都放过了,徐其军却说:“做老师到哪里还不是一样,我从山里出来,那里有渴求知识的山里娃,山区师资不足,我学师范的都不回来教书,还指望外面的老师往山里跑吗?”

徐其军最终被分配在了泉水小学教授五年级语文、英语,同时兼任班主任。这个貌不惊人、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年轻人,工作极其认真——对所任课程不仅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且每一堂课都认真备课。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还经常把来不及批改的作业捆在自行车后带回家。为了让学生受到正规的英语口语训练,他自己掏腰包买了录音机,在教室里给学生们放盒式录音磁带。学校教辅资料奇缺,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很少,这些他都一一记下,利用年底去南京学习的机会,特意到新华书店总店买来英语、作文等教辅资料,无偿提供给其他老师……

徐其军在日记中写道,“山道弯弯,崎岖狭窄,它从山里通向山外,连接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将牧童引向山外……”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讲台上”

然而,老天在徐其军的人生道路上设了一个不小的障碍。2002年,满心欢喜准备结婚的徐其军却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因长期劳累过度,他患上了肾衰竭,加上未能及时治疗,已并发尿毒症,需要做换肾手术。更为棘手的是,由于先天基因特殊,要找到匹配的肾源难上加难。“当时医生告诉我还剩三四年时间,我绝望了。自己一个人反锁在屋里,把这些年来的读书笔记、文学作品提纲、发表的文稿、获奖证书都烧了,那时候真的是万念俱灰……”陷入回忆的徐其军眼圈红了,厚厚的镜片上起了一层雾气,“后来……”他背过脸去,忍了好久才正声,“后来觉得躺在家里等死也是这么长时间,倒不如好好教好这三四年的书,我不能让学生刚学英语就因为我的病而耽误了,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讲台上。”

忍痛与未婚妻解除了婚约,向父母隐瞒了病情,徐其军装作若无其事,回到讲台上。为了控制病情,他每天需要服用7种药物,复查的结果却一次比一次糟糕:听力、视力、记忆力开始下降,头发不断脱落,每天早晨都会呕吐……从家里到学校,步履蹒跚的他需要将近一个小时,放学回家后,早已累得腰背痛上不了床。尽管如此,他和其他5名老师一样,一周上19节课,三年级的英文和五年级的英语,一节都没有耽误过。

学生章连明对这样一个场景记忆犹新:那天语文课上,她发现徐老师弓着背,右手扶着腰,用左手在黑板上写字,跟往常有些不一样,只写了几个字衬衫就湿透了。等转过身来,她看见徐老师脸色煞白,刚讲了几句,他就不得不一只手撑着讲台,另一只手抵着腰,大口大口地喘气,突然间一头栽下了讲台。

那一次病发让徐其军不得不住院治疗。手术前,医生让其选择血透还是腹膜透析。相较而言血透的效果会好一些,副作用也小,但是要经常去医院,而腹膜透析可以在家里做,但容易感染。徐其军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为此他还学会了透析,每次透析时将两公斤的药水注入体内,休息一会,就拔掉针管去上课,上完课,再把代谢出的血水放出来。这种非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徐其军每天要做两次,这一做就是九年。

“我想快点好起来,尽早回去给孩子们上课”

2011年3月,医院通知徐其军有合适的肾源,并为其成功进行了换肾手术。手术后的他,身体消瘦,面色灰暗,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脸上满是痤疮,但是精神很好。徐其军的妹妹告诉记者,医生让他至少要休息半年才能去学校,可是他一刻也不想闲着,“有时候在家练练字,但是手抖得厉害,他担心自己给孩子们上课时拿不起粉笔来。”

在妹妹家养病,徐其军“身在曹营心在汉”。今年4月23日,得知教过的几个学生要参加初三英语考试,徐其军偷偷地乘车来到竹镇民族中学给学生们鼓劲。他的学生章宁说,“当时徐老师戴着大大的口罩,挨个儿跟我们讲解注意事项,进入考场时还冲我们做了一个要自信的手势,”章宁的眼泪扑簌扑簌地落下来,“徐老师总是这样,一心只想着我们这些学生……”她掏出手机,翻出一条徐老师发给她的短信:“面对中考要淡定,方能处事不惊,这样才能成功”。

当记者问起徐其军现在的愿望,他这样回答,“我想快点好起来,尽早回去给孩子们上课。”朴实的话语却充满浓浓的感情,“毕业那会儿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老师能改变很多事,现在看来,我能真正做好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就不错了。”听了他的话,记者不由眼圈儿一热:“徐老师您做到这样不仅仅是‘合格’,更应该是‘优秀’。”徐其军摇摇头,特别强调了“合格”两个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只能倾我所能做到最好。像我们这边山里的孩子,父母大都在外打工,本身学习条件就不如城里的孩子,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呵护,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许身孺子平生愿,三尺讲台写春秋”,也许正是这样的信念,让徐其军用生命谱写出一曲感人肺腑的教师之歌。

参考资料

徐其军同志事迹.共产党员网.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