萩芦溪
萩芦溪,福建莆田市独流入海主要河流之一。萩芦溪上游有二源,西源出自仙游县东北部山地(仙游县游洋乡馨角山);北源与永泰县交界,流经庄边乡,于白沙乡的宝阳汇合,再经白沙、萩芦镇,接纳三叉河,在江口镇注入兴化湾,流向台湾海峡,萩芦溪河流短促,全长60公里。流域还包括仙游县和福清市各一小部分,流域总面积709平方公里。
萩芦溪,宋代南迁汉族即有水利开发,著名的南安陂、太平陂一直被沿用,灌溉两岸田地。建国后流域兴建中、小型水库二十余座,多为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也为莆田市城区供水。
简介
萩芦溪上游有二源,西源出自仙游县东北部山地;北源与永泰县交界,汇吉宦溪、湘溪、巩石溪、朱溪、蒜溪等,自东北向东南流经庄边、白沙、萩芦镇、江口镇等乡镇,注入兴化湾。萩芦溪干支流总长150公里,集雨面积709平方公里(莆田市境内662平方公里),居全省第十一位。萩芦溪翻山越岭,峡高滩险,水位落差大,庄边溪底高程137.7米,至江口溪底只有7米,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萩芦溪,为县内第二大河,河流短促,发源于仙游县游洋乡馨角山,经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白沙镇、萩芦镇,至江口流入兴化湾。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709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有662平方公里。宋代,在下游建有太平和南安二陂,1972年,在干流上建外渡引水工程,控制40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径流量:丰水年6.11亿立方米,平水年3.74亿立方米,枯水年2.05亿立方米。
三叉河是萩芦溪最大支流,发源于福清县,全长26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于江口汇入萩芦溪,在中上游建有中型的东方红水库,控制62.3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
兴化湾:在福清龙高半岛与莆田头半岛所环抱的海域,北起江口桥,西至三江口,南至石城,南日岛扼其要冲。
地理位置
萩芦溪位于东经119°00′~119°12′,北纬25°38′~25°29′之间。上游有二源,西源出自仙游县东北部山地;北源与永泰县交界,流经庄边乡,于白沙乡的宝阳汇合,再经白沙、萩芦镇,接纳三叉河,在江口镇注入兴化湾,流向台湾海峡。流域还包括仙游县和福清市各一小部分,总面积709平方千米。
水系与河道
水系排列具有羽状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处在海拔100米以上高程,以望江山1083.4米为最高。主河长60千米,中上游为中低山地,是戴云山蜿蜒而东的支脉,岩层由中生界火山岩组成,河道平均坡降为25.9‰。属山溪性河流。萩芦乡以下为下游,河道较开阔,水流平缓,坡降最小为5.8‰,属兴化平原,河口与福清市交界。
径流与泥沙
本流域面积占莆田县北部山地之大部,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最大降水区在新县乡与福清市交界处。中上游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18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径流深都在850毫米以上。全年大于10毫米的降水日数,一般为42~48天。平水年径流量约6.25亿立方米;十年一遇干旱年径流量为3.68亿立方米。
本流域地下水一般为裂隙潜水,局部地带由于构造原因,可形成承压水。单泉流量一般为0.002~0.744升/秒,年补给量约2000多万立方米。
萩芦溪上游植被覆盖好,河流含沙量小,污染源少,水质较好。1971年,建“外渡引水工程”,把萩芦溪水引入东圳水库,年可补充水量约2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与建设
萩芦溪的水力资源较少,理论蕴藏量1.59万千瓦,天然落差790米,可能开发装机容量6300千瓦。建有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为4420千瓦。1974年,在支流三叉河上兴建一座中型水库——东方红水库(总库容2170万立方米)。
莆田县水利建设历史悠久。早在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萩芦溪干流兴建南安陂,至宋嘉二年(1057年)在南安陂上游兴建太平陂。1950年,对这两座古陂进行整修扩建。
太平陂
太平陂位于萩芦溪上游萩芦乡崇林村莲花石下,离城20公里。《兴化府志》载:“太平陂,亦名太和陂,宋嘉祐间(1056~1063)知军刘谔创,灌兴教、延寿二里田七百顷”。“谔址石溪流堰为陂,深二丈、宽20丈,水色碧,流源演迤,乃作圳引而南注,圳沿山而行,皆用石砌理,遇山壑断处,乃作砥柱联驾石船而飞渡之,其势盘折,蛇行二十余里,及入境,乃分上下二圳,上圳得水七分以灌兴教、延寿二里高仰田土,下圳得水三分,专灌兴教里吴塘、漏头等处平洋田地”。
宋绍定间(1228~1233)和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次重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二年(1822)重修上下圳渠道。
1951年,成立太平陂灌区管理委员会,分期整治,全面整修加固陂首,加高滚水坝,增加引水量,开挖南埔至刘庄渠道4.6公里,修水利建筑物28座,增加灌溉面积0.4648万亩(原灌溉面积0.8万亩)。1957年,又挖支渠3条总长8.6公里,分渠11条总长13.5公里,修水利建筑物35座,增加灌溉面积0.4353万亩,总灌溉面积达1.5758万亩。
1972年,外度引水工程通水后,渠道提高13米,扩大断面8.55公里,新开渠道13.9公里,增建水利建筑物130座,其中长400米石拱渡槽6座,灌溉面积增至2.3625万亩。1976~1990年,太平陂渠道在原基础上逐步实现石渠化,至1990年止,干支渠长41.95公里,附属建筑物245座,灌溉5个乡镇30个行政村,面积1.53万亩,投工181.4万工日,投资235万元。
南安陂
南安陂位于萩芦溪下游江口石狮泗坝自然村,离江口镇5公里。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创建,旧名南湾上下洋陂,从溪循山作圳入沟,灌江口九里洋一带。陂高1.5米,长342米,右侧有进水闸1座,高2米、宽3米,有单孔排沙闸1座,渠长10.2公里,灌溉面积7000亩。绍兴十五年(1145),县丞王康功率众重修。明正统七年(1442)陂坏,知县刘玑率众修复,将南湾上下洋陂重修为一,改名南安陂。民国时,陂身年久失修,渗漏不堪,民国31年(1942)当局以“有利军事”为名,毁掉渠道,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
1950年,成立南安陂管理委员会,堵塞陂身漏洞,整修被毁渠道,恢复灌溉面积0.8万亩。1955年1月对灌区进行全面扩建,抬高三十六埔渠道1米,新开双鱼山至普陀庵总干渠1条,长1.25公里,开左右干渠2条,左干渠长2公里,直达新墩滩地,右干渠长7.25公里,延至后郭滩地,又开挖支渠14条、分渠5条,总长22公里,毛渠200多条,修建大小水利建筑物265座,至1956年2月竣工,灌溉江口、海星纲、新墩、李、前面、五星、东楼、西楼、石东、石西、新前、丰山、丰美、鳌山、后郭等15个村,增加灌溉面积5000亩,改提水灌溉为自流灌溉7600亩。1971年后,灌区面积达11686亩,比建国前的3000多亩,增加2。6倍。县人民政府对南安陂不断整修、配套、加固,左右干渠和支渠总长29.5公里、毛渠49公里,建成大小建筑物204座,有效灌溉面积达12842亩,抗旱标准从30天提高到80天,工程投工315.39万工日,投资578万元。
五、外渡引水工程
1958年,外渡引水工程、东圳水库同时上马,后因农田水利基建战线太长,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而下马。
1971年3月,成立莆田县外渡引水工程指挥部,县革委会主任韩德厚任指挥,同年12月动工,以公社为单位分18个民工团,共8万多劳力奋战工地,于1972年7月1日建成通水。
外渡引水工程建有连拱坝1座,引水渠1条。引水渠平均流量3.92亿立方米,丰年雨量可达6亿立方米,连拱坝为石砌,位于白沙镇龙西村龙洞,工程分两期施工。
第一期工程,1971年12月动工,坝高设计15米,首期先砌10米,蓄水库容160万立方米,拱坝由6跨5个支墩、2个隔墙、2个重力挡水墙组成,坝长180米,其中溢流段长122.3米,迎水坡比1:0.2,倾斜度78°41′拱圈厚2米,拱轴半径11.1米,弧长23.25米,圆心角120°,中心距21米,净跨17.5米,支墩厚3.5米,顶长4米,底长23.5米,成梯形断面;拱坝左侧砌一条1×1.2米宽高输水涵洞,回归灌溉太平陂、南安陂灌区。工程由埭头公社负责施工,投工18万工日,投资20万元,于1972年5月竣工。工程质量优良,造型美观,为全省第一座连拱坝。
第二期工程,1977年9月动工,连拱坝加高5.1米,支墩加长8.5米,蓄水增加326万立方米,总库容达486万立方米。连拱坝加高后,为消除水跃而引起的冲刷,在连拱坝下游42米处,增建二道坝1处,长102米,高4米,投工3.6万工日,投资37.7万元。
外渡引水渠全长32.5公里,渠道绕山经萩芦、梧塘、西天尾、城郊等4个乡镇,至东圳水库左岸溢洪道旁流入库内,多年平均引水量6052万立方米,增加东圳水库来水量和补充南北洋水源之不足,沿途有大小建筑物220座,其中单跨40米、长90米的石盘石拱渡槽;单跨23米、长32米的坑口石拱渡槽为较大工程。有进水闸1座,节水闸11座,引洪、排沙闸各1座,排洪涵洞1座,溢水堰3座,公路桥5座.还有人行桥、溢水堰、放水孔等。引水渠共投工645万工日,投资921万元,其中国家拨款210万元。
东方红水库位于江口镇官庄村,离江口镇10公里,在福清市与莆田市交界的蒜溪上,工程由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设计,有主副坝两段,粘土心墙坝,坝基中心有混凝土齿墙1道,坝高47.5米,顶长413米,顶宽6米,防浪墙高0.8米,迎水坡比为1:4、1∶25、1:1.6,背水坡比为1:1.7、1∶2.0、1∶1.2,用石块干砌护坡。其中副坝高24米,长151米,迎水坡比为1∶3、1:2.7、1∶2.4,背水坡比为1:2、1∶2.5、1∶2,草皮护坡。库容2120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150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库内淹没土地1514亩。主坝左侧设钢筋混凝土输水涵洞1条,长171米,内径1.5米,锥阀闸门启闭,输水量4.5立方米/秒;钢筋混凝土圆形放水塔1座,高38.5米。溢洪道于副坝左侧,劈坡建成,控制闸5孔,孔口5×6米,总长34米,闸墩厚1米,长16米,闸门为钢筋网混凝土结构,控制闸下段连接两段不同坡变陡坡,第一段宽34米,长63.39米,比降1∶20,基础为坚硬岩石,第二段陡坡宽34米,长155。41米,基础较差,为钢丝混凝土结构。衬砌厚0.5米。
东方红水库1966年10月动工,1969年5月竣工,历时2年7个月。由于福清市塘边军垦农场缺水灌溉,在省水电厅支持下,经莆田市、福清两县和驻军三方协调,其工程投资、投工,除由部队负责部分外,两县分别负责6成、4成。工程由5028部队副师长任指挥,两县副县长任副指挥,投工395万工日,投资590万元,其中军队60万元。灌溉面积3万亩,其中驻军1万亩。
支流
凤迹溪(三叉河)
位于县境西南,全长31公里,流域面积83.7平方公里。福清境内长22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发源于尖山区南麓,经东张镇的金芝和新厝镇的凤迹,穿过东方红水库,进入莆田县境。在桥尾汇入萩芦溪,是萩芦溪的一条支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