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粤雅堂丛书

粤雅堂丛书

《粤雅堂丛书》,由伍崇曜出资,谭莹校勘编订,于1850年至1875年在广州市刊刻,汇辑魏至清代著述,凡3编30集185种1347卷,为清末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型丛书。

粤雅堂丛书简介

晚清重臣、藏书大家张之洞曾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如歙之鲍,吴之黄,南海之伍,金山之钱,可决其五百年中必不泯灭。”其中将粤人伍崇曜与歙县以辑刻《知不足斋丛书》而闻名的鲍廷博、江苏吴县以辑刻《士礼居丛书》而著称的黄丕烈以及江苏金山县以辑刻《守山阁丛书》而名世钱熙祚并称,而伍氏以辑刻《粤雅堂丛书》为世人称赞。

伍崇曜简介

伍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生于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年(1810),卒于同治二年(1863)。其先世由闽迁粤,祖父国莹创设广州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伍氏历三代凭着十三行的垄断经营,身世界级富豪,据说其家产总和,比当时朝廷的国库收入还要多。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伍家的势力日愈膨胀,跃居各商行首位,是十三行商的总代表。在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战争期间,由于伍崇曜是中英交涉的主要中介者,曾代表两广总督与英国侵略者议和,被爱新觉罗·旻宁“著加恩以道员,不论双单月归部选用”并“赏给三品顶带”,受清廷又赐布政使和荣禄大夫衔,是为岭南名重一时的“红顶商人”。

伍崇曜家富于财而喜结交文人,轻财好客,且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在同乡文史家谭莹的影响下,构“粤雅堂”为辑书校书之地,“遍收四部图书,尤重此邦文献。”;又筑“远爱楼”为藏书之所,“储书万签,贮酒千”,现有《远爱楼书目》存世。《广州府志》本传:“粤省号富饶而书板绝少,坊间所售,惟科场应用之书,此外无从购。崇曜思刊刻书籍以惠士林。”谭莹,字兆仁,号玉生,《清史稿》记载他:“博考粤中文献,友人伍崇曜富於,为汇刻之,曰岭南遗书五十九种,曰粤十三家集,曰楚南耆旧遗诗,益扩之为粤雅堂丛书。”谭莹之于《粤雅堂丛书》,不仅仅限于校书和代写序文,而是参与了搜寻购访、转借传抄、校练损并、参订异同的一系列过程。伍崇曜辑刻各书,卷末均载有“谭莹玉生覆校”字样。谭莹还于各书之后,代伍简要介绍该书的作者、年代、生平事迹、该书内容及其评价、得书经过与版本流传等。这些跋文在今天看来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正因为有谭莹这样一位难得的学问家兼校勘家的全面负责和大力相助,所以伍崇曜辑刻各书,错误、讹、脱落极少,质量颇高。因此著有《书目答问》、尤精版本校勘学的张之洞对伍十分推崇。

伍崇曜虽为一商人起家,但谭莹在多处推重伍崇曜“读等身之书,勤掌之业”。其所刻之书多且精审,规模宏大、涉及面广,使很多散见于各种著作的岭南文献得以搜集整理成书,对广东省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如果从爱新觉罗·旻宁十一年(1831)伍崇曜开始辑刻《岭南遗书》第一集算起,到同治二年(1863)逝世为止,他刻书持续了30余年,总计书260种,2266卷。以数量而言,在当时全国私家刻书者中也算佼佼者,跻身于清代广东及全国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之列亦丝毫不愧。

今天粤雅堂已不复存,不过文德路广州市文物总店却借用了“粤雅堂”的名号,也许既是看重这块牌匾的含金量,也怀有对乡帮前贤的一种崇敬吧。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