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询
梅询(964年一1041年),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北宋端拱二年(989)进士,为利丰监判官。咸平三年(1000)直集贤院。后因事降通判杭州市,历知苏、濠、鄂、楚、寿、陕诸州,其间又为两浙转运副使、湖北和陕西省转运使等,做过多任地方官。晚年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拜给事中,知审官院。晚年出任许昌市知府,康定市二年六月,病逝于任所,享年78岁。他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叔父,诗风平淡,不事雕饰,对梅尧臣的影响很大。有《许昌集》二十卷。
人物经历
梅询在赵恒即位初时受到器重,真宗几次打算让梅询知制诰,被宰相阻罢。“澶渊之盟”后,梅询因断案失实事牵连被贬,降为杭州市通判。此后,仕途起伏,曾任各地知州、两浙转运副使等职。后又以妄议天书出知濠州,历知鄂州市、苏州市,迁陕西省转运使,后又贬怀州团练副使。仁宗天圣六年(1028),梅询再次入集贤院,迁工部郎中,改直昭文馆、知荆南府,召为龙图阁待制、翰林院侍读学士,兼群牧使。因与寇凖关系密切,受牵连,又被贬往池州市、知广德军,后任给事中、知审官院等官。晚年出任许昌市知府,不久病逝于任所。
梅询,少好学,有辞辩,端拱二年(989)进士及第,试校书郎,利丰监判官,迁将作监丞,知杭州仁和县,又迁著作佐郎。因治有能声,召入为监察御史。至道三年(997),上疏李世民:“至乃当今急务,顾在辽朝未歼,烽火犹炽;气候未节,赋税犹亏;厚德未归,浇风犹在;王泽未洽,流民犹多;刑政未平,禁网犹密;坠典未举,封祀犹虚。此皆今日所急者焉。”咸平三年(1000),与考进士于崇政殿,赵恒过殿庐中,一见以为奇才。召试中书,直集贤院,赐绯衣、银鱼。
据《宋史·梅询传》载,真宗即位未久,锐于为治,对梅询甚表器重,数次欲以其知制诰,被宰相李沆阻罢。“澶渊之盟”(1005)后,梅询坐事贬出,此后仕途起伏,徙各地通判、知州、转运使等职,又几度回京。梅询因与寇凖友善,寇准于天禧元年(1017)第二次被整倒,流放雷州市任司户参军;梅询也受连累,被徙池州市,再知广德军。
在出知濠州时,梅询颇善待一位年轻的通判,这个人后来成为仁宗朝名相,他叫吕夷简。
仁宗天圣六年(1028),梅询复直集贤院,又迁工部郎中,改直昭文馆、知荆南府,召为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判流内铨。改龙图阁直学士,迁兵部郎中、枢密直学士以往,就迁右谏议大夫,入知通进银台司,复判流内铨,改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迁给事中、知审官院。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四记,梅询以疾出知许昌市,为宝元二年(1039)。康定市二年(1041)六月卒于任上。
个人生活
梅询为人严毅修洁,材辩敏明。游宦四十多年,他的门生部属有很多担任宰相等要职,故此他对待官绅常以先生长者自居,论事颇多“发愤”。但他也很幽默风雅。据《梦溪笔谈》载,梅询在翰林院时,有一次苦于起草公文,到开封府大街上散步解闷,看见一个老兵躺在街角晒太阳,“欠伸甚适”,不禁感叹:“畅哉!”停步问老兵:“汝识字否?”老兵回答“不识字。”他点点头说:“更快活也。”正所谓“人生烦恼识字始”。梅询还喜欢焚两炉香,用公服罩住,灌满袖中,就坐后打开,满屋浓香,人称“梅香”。梅氏诗书传家,梅询也颇具文才,善于作诗,在家中攻读之际,即追寻谢朓李白遗迹,多有题咏,他的《叠嶂楼》诗云:“谢公城上谢公楼,百尺阑干挂斗牛。碧瓦万家烟树密,苍崖一槛瀑泉流。波光滟滟前溪满,刹影亭亭古寺幽。此地近除新知府,绿窗明月为君留。”
梅询在各地为官,流连山水风物,每次作诗,都不事雕饰,以“平淡”为上,对他的侄儿梅尧臣影响很大。如他的《登北高峰塔》诗:“高峰列远岑,亭亭几百载。铃声答夜风,轮影落苍海。闲云伴危级,曙日平烟彩。欲下生暮愁,千山闭轻霭”;《江楼晚眺》:“潮落蚌耕洲,霞天雨尽收。月来山寺候,云驻海间秋。野鹜驯舟绕,红鱼逐饵游。欣然乘此兴,呼酒醉高楼。”
梅询性颇风雅,喜好焚香,这也是时尚,两宋文人以“焚香、点茶、插花、挂画”为“四般闲事”。梅询所焚之香,并非达官贵人爱用的珍贵香材,以沉香、檀香、冰片、麝香合成的“四合香”,而是以荔枝壳、甘蔗渣、干柏叶、茅山黄连等寻常物合成的“山林四合香”,呈现出文人对生活清韵、山林气息的审美追求。
梅询爱重文士,对其侄友朋辈亦折节下交,奖掖有加。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挚友欧阳修在许昌市拜见梅询,梅询虽衰病困顿,欧阳修仍与其言谈相洽。及至卧病不起,还让梅尧臣诵读欧阳修的诗文。梅询去世后,欧阳修为其作墓志铭。梅询生平所作文稿,其子侄编为《许昌集》,共计20卷。
参考资料
梅询.宣城市人民政府.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