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象牙参
大花象牙参(拉丁学名:Roscoea humeana),姜科象牙参属直立草本植物。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形态特征
粗壮草本,株高达20厘米;根纺锤形,簇生。叶于花后发出,4-6片,紧密地覆瓦状排列,将茎全部包藏,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3-6厘米,两面均无毛,无柄。穗状花序有花4-8朵;苞片披针形,花青翡翠紫色,白色,紫红,粉红,黄色;花萼狭管状,长达10厘米,顶端偏斜,薄膜质;花冠管略较萼长,后方的1枚花冠裂片宽卵形,长3-4厘米,宽2.5-3厘米,基部收窄,直立,内凹,顶端浑圆,具小尖头;侧裂片倒披针形,长3-3.5厘米,宽1.5厘米;侧生退化雄蕊倒披针形,长1.5-1.7厘米,白色染紫;唇瓣不整齐四方形,长2-2.5厘米,宽约3厘米,边缘皱波状,2裂至近基部处,基部,具坚硬的瓣柄;花丝长约5毫米,花药长约1.2厘米,距长5毫米,黄绿色;花柱长达10厘米,柱头陀螺形,被长柔毛;子房圆柱形,长约1厘米。蒴果长圆形,长约2.5厘米,宽5毫米。花期:5-6月。
生长环境
耐寒,生于海拔3,200米的松林下、草地上。在其原生环境中,大花象牙参在4月至7月之间开花。生长在中国四川和云南省的松林、灌木丛、草地、草地和岩石地带以及石灰岩悬崖上。
栽培技术
大花象牙参自然结实率极低,可采用组织培养方法人工繁殖。
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为MS,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培养基:①MS+NAA 0.05毫克/升;②MS+NAA 0.5毫克/升+6-BA 0.5毫克/升;③MS+NAA 0.2毫克/升+6-BA 1.0毫克/升;④MS+NAA 0.5毫克/升+6-BA 2.0毫克/升;⑤MS+NAA 1.0毫克/升+6-BA 2.0毫克/升;增殖培养基:④MS+NAA 0.5毫克/升+6-BA 2.0毫克/升;生根培养基:⑥MS;⑦MS+NAA 0.5毫克/升。上述培养基中均入0.6%琼脂和3%蔗糖,pH5.8-6.0,培养温度为(25±2)℃,光照时间12时/天,光照度为4000勒克斯。
生长与分化
无菌材料的获得:取野生生长健壮的植株,去除根后,加少量洗衣粉在流水下冲洗3分钟,无菌条件下剥除叶片,取潜伏芽,用75%乙醇溶液消毒30秒,再用0.1%的氯化汞处理8分钟。杀菌效果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无明显差异。消毒后的外植体用无菌水冲洗3-4遍,待用。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芽的分化:将外植体接种于培养基①-⑤上,2-3天后,芽开始变绿,10天后开始出现愈伤组织,呈黄绿色。5种培养基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别不大,约为37%。培养45天后,愈伤组织上开始出现粉红色的丛生芽。
增殖培养:将上述丛生芽分割后,转接于培养基④中,2周后,芽丛开始增殖,其增殖系数可达5.1倍。每30天可继代培养1次。
生根与移栽:取继代培养的芽苗转接于培养基⑥⑦上,约20天后开始长根。其生根率为78.6%,50天后小苗可长至3-5 厘米,此时可从培养瓶中取出小苗,洗净琼脂,移入沙床中炼苗,保持高湿条件,小苗成活率可达85%。1个月后将成活苗移到大田种植。
命名
大花象牙参是由苏格兰植物学家Isaac Bayley Balfour和William Wright Smith于1916年首次科学描述。种加词是为了纪念David Hume,他是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一名工作人员,于1914年在蒙斯战役中去世。
主要价值
大花象牙参花大,数朵同时先叶开放,色彩多样,极美丽,适合盆栽供观赏。
近种区别
无柄象牙参(象牙参属 schneideriana(Loes.)Cowley)与大花象牙参的区别:无柄象牙参叶(2-)4-6,在茎顶形成一莲座状;常镰形,叶舌长约0.5毫米;叶线形或窄披针形,宽0.4-2厘米;苞片椭图形,最下的成管状;花紫或白色,常开1朵,花期7-8月。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