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凤山书院

凤山书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太谷的教育最早兴起于宋代,先是设立县学,后兴起私塾、村塾、古书院。书院之中有据可查的是凤山书院、繁穰书院、近居书院。相较于其他两个书院,凤山书院的记载最详细。凤山书院现发展为太谷县实验小学

机构职责

凤山书院始设山长,并设掌教主讲等职。乾隆三十年(1765),山长改称院长,清末又称山长。爱新觉罗·旻宁间,书院建立条规,规定“俾院中号舍,不得托吏役以为来往充公之所;其主讲者,听绅士公议聘请,不由官荐”。榆次西长寿人王格平以名进士被聘,于咸丰同治间在此主讲20余年。一时人才辈出,科第蝉联。县南咸阳村人庞焕章,光绪间生,也于凤山书院讲授多年,饮誉而卒。

生徒入院就读,须经考试,择优录取。被录取之生徒膳食由书院供给。清未,书院分秀才、童生两组,分别教授,人数空前。乾隆间,每月知县有课,院长也有课。每月初六、二十六日由主讲命题考试,称“正课”。考试内容分作文作诗两种。考毕,择优给奖,分昭、特、优三等,奖银2-3两。每月十六日,由知县命题考试,称“官课”。以后,为节省经费,每月减正课一次。光绪二十八年(1902),月课内容改为经义、策论。光绪三十年(1904),科举废,月课停。光绪三十四年(1908),实行编班制,并试行四年学制。自此,明代创建的凤山书院为学堂取代。

历史沿革

明代嘉靖元年(1522),布政司参政秦伟买西门内僧寺改为书院。内建正堂、南厅房、东西厢房各4间,东院正北讲堂3间,东厢房7间,西耳房3间,南房3间,土平房3间,外为大门。书院落成后,命名为“凤山书院”。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乔允升创编县志时已废。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吕崇谧集绅士人等捐银3000两,于县署乐察院废址重建书院,次年落成。内建讲堂5间,东西厢房各5间。堂后正房5间,东西厢房5间,旁建厨房、仓库、马厩共20间。另建大门3间,二门1间。院内掘水井,院周筑围墙。自此,明代倾废之凤山书院复兴。

乾隆起,知县、绅士人等相继捐助银,供修金及膏火之资。乾隆五十七年(1792),增建东厢房2间。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于院内空地建考棚20间。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书院。光绪初,增建西偏院西厅5间。光绪二十四年(1898),改称学堂。不久,又复旧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称“凤山学堂”。光绪三十年(1908)改称“官立高等小学堂”。

费用来源

书院费用,县署年有所给。但常常是“仅敷院长修脯资而士子之供膳厥无,以故诸生徒聚散无常”。因此,“不得不靠县绅人等不断捐输,存商生息加以解决”。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起,至清末止,县绅士等累计捐银20000余两,先后交商生息,以供师生束修、膏火之资。由于经费有源,凤山书院经历150余年兴盛不衰。晚清,人文之盛,无不仰赖书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