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堡镇
新平堡镇是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位于天镇县东北部,与河北省怀安县接壤,南与逯家湾镇为邻,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店子镇为界。该镇行政区域面积为187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新平堡村。1949年,新平堡镇属于天镇县第七区,1984年7月,新平堡公社改为新平堡镇,2001年3月,大营盘乡并入新平堡镇。截至2018年末,该镇户籍人口为1303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69元,2018年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天镇县第七区。
1954年,属新平堡乡。
1958年,属阳高县新平堡公社。
1961年,属天镇县新平堡公社。
1962年,属新平堡公社。
1984年7月,新平堡公社改新平堡镇。
2001年3月,大营盘乡并入新平堡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新平堡镇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境内最高峰双山位于新平尔村北,海拔1850米;最低点位于曹家湾村北,海拔1100米。
自然资源
新平堡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云母等。耕地面积3.5万亩。
行政区划
新平堡镇辖27个村。
2011年末,新平堡镇辖22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新平堡镇辖1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新平堡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新平堡镇总人口14008人,城镇常住人口4000人,城镇化率28.6%。总人口中,男性7061人,占50.1%;女性6947人,占49.9%。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7.56‰,人口死亡率5.93‰,人口自然增长率1.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1人。
2017年末,新平堡镇常住人口为9581人。
截至2018年末,新平堡镇户籍人口为1303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新平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569元。
2018年,新平堡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农业
2011年,新平堡镇完成农业总产值4986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84.2%。
新平堡镇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黍子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356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豆类等。
新平堡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产肉类335吨;畜牧业总产值14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5%。
截至2011年末,新平堡镇有森林面积5.8万亩,林木覆盖率21.4%。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2521亩,产量620吨,主要品种有杏、葡萄等。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120台。
工业
2011年,新平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0.5亿元,比上年增长0.15%。
商业
2011年末,新平堡镇有商业网点55个,职工10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文化
地名由来
新平堡镇因镇人民政府驻新平堡村而得名。
新平古镇历史悠久,长城文化源远流长,虽经岁月沧桑,人们从它长城遗迹和众多的明清古建筑中也能窥探出其久远的历史痕迹。它是永不逝落的文明。
文物古迹
延陵故城
即新平古城。遗址尚存,位于今新平镇西1.5公里古城村(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现存有东城墙,据实地考察,该城东西长约八百米;南北长约九百米,城墙残高二至四点五米,宽六米,为汉至北魏时代古城遗址。遗址内外遍布汉、魏时代灰坑和陶、瓦片。在新平区域,早在战国、秦、汉、北魏时代就修筑过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边墙是明代所筑,其墙体高8-10米,宽6-8米。北、西侧为内蒙古辖地,东侧为河北省。
新平堡城
筑于明嘉靖25年(1546年),朱载垕6年增修;周长3千余米,高9米,设北、东两门,北称新远门;东称拱化门。城门上均置关楼,东南角置文昌阁(今已不存)。城内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纵横十六小街。即人们常说的四通八达,这是典型的长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虑到军事作战的需要。北、东街主要为商号店铺,西街为守备府第。并有真武庙、城隍庙、火神庙、白衣庵、北岳庙、财神庙、镇边寺、金佛寺、关林等众多社会、宗教活动场所。
玉皇阁
玉皇阁,亦名镇边楼,位于堡内中央,建于明万历21年(1963),三层两歇山顶式建筑;底部为砖券十字过街道;上、下层均有回廊,上层勾栏平座,下层压条砖栏;面宽三间,斗拱四铺作;南侧原有钟鼓二楼。"玉皇大帝":即道家对天帝之尊称。古代在边镇中央建阁,意在祈求天帝保佑平安,但在实际意义上,新平为戍边重镇,实为指挥作战,既可登高望远,又可观察指挥。站在阁楼上眺望城堡内外,尽收眼底。堡内西街有参将衙门,座北朝南,建于明嘉靖20年(1541)年现存为清代重建,依次为山门(已毁),中军守备堂、参将堂,面积440平方米。
民居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居颇具特色,以堡内西南偶一处较为特别。方向坐北朝南,大门居中,迎面为影壁,壁前两侧二门各通一进东西四合院;均为瓦作单坡式建筑。其中大门、影壁较为独特。大门作硬山式顶。山墙樨头为砖雕装饰,上层为水漫金山寺,中层福、禄、寿三星宴乐图;下层为对称式五级须弥座刻花,中刻异兽。影壁:高3.5米,顶部迭道出椽,三踩单翘,头拱五朵,并饰如意花;两侧下出莲花柱,置花框,内作鸟形图,壁身四角作抹角吉祥花,内有舞狮,中心圆内为月光花图;其造型独特逼真,栩栩如生。为民居建筑中少有的佳品。该建筑与普通北方民居布局有所差别,在传统意义上北方民间四合院院落呈南北向依中轴线分布,大门是根据阴阳八卦的道理设在"乾"位,即院子的东南角。
文化习俗
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潜力,大力发展边塞旅游业,走上了一条“历史文化搭平台,边塞旅游唱大戏,集体力量求壮大,农民收入图增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天镇县新平堡镇地处晋、冀、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2007年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150元。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请专家论证后,大胆提出了以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构建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乡镇的新思路。目前新平堡镇境内存留赵、汉、北魏、明四代长城近50公里,其中以明长城为多,保存状况居全省前列。该镇还享有“茶马古道”的称谓,是三省(区)的商贸通达之地。
镇党委、政府在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对历史古迹的修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还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吸纳社会资金,切实改善旅游环境并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先后推出了历史古迹游和边塞风情游等旅游项目。镇政府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七八月到此游览的客人平均每天达300多人。发展旅游业给边塞古镇带来了新气象,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农家杂粮食品饭庄”、“古镇民俗风情馆”、“农业生态观光园”等相关产业也应运而生,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9个,天镇县新平堡镇成为大同市唯一上榜名镇。从山西省旅游名镇到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再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镇以“三级跳”的力度实现了华丽而完美的转身。
交通
新平堡镇境内有201省道经过。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新平堡镇有小学4所,在校生667人,专任老师7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68人,专任老师3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新平堡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22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5个。2011年末,有广播喇叭20只,通响率100%。广播综合覆盖率90%,有中央、省、市、县等电视台20多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电视综合覆盖率83%。
2011年末,新平堡镇有82%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2%。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新平堡镇有邮政网点1个,乡村通邮率达100%。电信服务网点3个,固定电话用户971户,移动电话用户8418户。
供电
2011年末,新平堡镇有30千伏及以上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10台。综合电压合格率89.4%,供电可靠率95.6%。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新平堡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个,其中卫生院2所;病床11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8张。专业卫生人员8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8万人次。2011年,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5%。
社会保障
2011年,新平堡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33户,人数1732人,支出253万元,比上年增长20%,月人均1460元,比上年增长16.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50人,支出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医疗救助95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949人,共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村临时救助15人次,支0.3万元,比上年增长21.4%。
旅游
玉皇阁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新平堡中央修建了玉皇阁一座,为明代典型的正方形三层两檐歇山顶式楼阁,面阔3间,进深3间。斗拱四铺作补间1朵,正脊、戗脊为琉璃雕作;底部为石基砖十字形通道,上面四周为压条砖栏;上层为木制勾栏平座,上下座均有回廊。这是新平堡最高的建筑,也是新平堡标志性的建筑。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光绪八年(1882年)均有重修,但均保持了原建的风格、构件。
获得荣誉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荣誉称号。
2011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12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
2015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原地区美丽休闲乡村”。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网.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