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少舫

陈少舫

陈少舫,原名陈玉海,男,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评剧名丑。1937年出科搭班演戏,先后搭过喜彩莲的“莲剧团”,老白玉霜的“华北剧社”,以及华明鲜、李文芳、老花玉兰等班社,代表作品有《十五贯》。1985年去世。

人物经历

1930年由于生活所迫,被父亲送到天桥的“四顺合社”拜师学评剧,开蒙老师格秀海(艺名四月仙)是个文武双全的老艺人,最初被教唱西路评剧,开始学旦,后改生行,出师后搭班唱戏。生旦净丑京评梆曲艺什么都演过,甚至学会了唱打鼓说相声,旁学多能,先后在白玉霜的“华北剧社”、喜彩莲的莲剧团及花月仙、李文芳、老花玉兰等戏社搭过班,此后在与李文芳合作在《三戏牡丹》中饰演的书童和“苏小小”中饰演的真孝顺两个人物初露锋芒。

1950年参加新中华评剧团。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1953年参加中国评剧团。同年两次赴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并荣获“模范团员”称号,获得了“模范手册”。1954年赴广东汕头前沿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参加中国评剧院。1958年到福建省前线慰问子弟兵。1961年出席“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1980年出席北京市第四届文代会

个人作品

表演风格

陈少舫的演唱风格丰富多彩,他不仅有说唱的评剧特色,丑角上吸收了曲艺、西路评剧、相声的惯口活等唱腔朴实、自然流畅,以一种似乎简单的旋律表现出丑角的音乐特色和人物复杂的思想内涵。在《意中缘》中扮演的黄天监,当自己这个要饭的被是空和尚骗至船上,冒充董其昌杨云友成亲时,由于胸无点墨,丑态百出,最后阴谋败露,自己又气又恨又怨又委屈,唱出了一段评剧二六,开头吸收了西河大鼓的尾音,在“半辈子也没把这苦味来尝”用了一句落亭大鼓,但是陈少舫不是简单借鉴,他是在人物需要保持评剧风格和丑角音乐的特性来演唱的。应该说评剧的丑角音乐过去没有固定的唱腔,而陈少舫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丑角音乐形式和风格。在《红色联络站》中陈少舫扮演中国国民党特务刁眼狼,在面对我党地下工作者时表面气势汹汹,内心却极为恐惧,唱腔吸收了京韵大鼓、单弦的音乐旋律,形成了别致的、富有人物性格特点的唱腔。陈少舫不但能以喜剧幽默的音乐演出反面人物,而且他在表现新时代新人物面前同样有独具匠心的表演和创造。如在《向阳商店》里他扮演一个热心为大家送信的老汉赵大爷,送信路上有一个模拟自行车的舞蹈,他边骑边唱边数板并以西路评剧为基调,热烈、奔放的唱腔青春而富有活力的表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数板也是丑角行当重要的表演手段,要求演员数出来,高、脆、响、亮,节奏紧凑,一气呵成。陈少舫使用数板有很深的功夫,在《向阳商店》里陈少舫根据赵大爷是一个老售货员、精通业务的特点用半吆喝半数的语调,将这段数得琅琅上口,流畅而热烈。陈少舫的丑角表演夸张泼辣、可信含蓄。58岁在《卷席筒》里扮演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子:肥裤、短袄、光头上留一撮黑发,梳了一个朝天锥小辫,用红穗子系着,跑起来一甩一甩的,唱念做可称是陈少舫生前绝唱。

艺术成就

陈少舫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于他用喜剧手段处理人物,挖掘人物性格中的戏剧因素,通过夸张、简练、生动的表演手段,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并经过他精雕细刻,人物都被浓浓地涂上了一层戏剧色彩,引人捧腹大笑。陈少舫吸收了京剧念白特点和数板形式,揉进相声语言中的诙谐,幽默地成分,创出评剧丑行表演。特别是他数板、清脆、响亮,字句有力,节奏紧凑,很见功夫。陈少舫嗓音粗犷、宏亮,他创造出许多精彩的、表演喜剧人物的评剧丑角唱腔。他擅长用西路评剧的音乐,利用其高亢明快的旋律、多滑音、带衬字的甩腔来表现戏剧人物。陈少舫还独创了一种数唱板式,并大量地用到他的唱腔中。数唱可算是评剧跺板的一种,但它是四字结构,旋律上接近单弦中的流水板快书。他常用数唱接甩腔,把艺术效果发挥到淋漓尽致,动人心弦的地步。陈少舫在唱腔中借鉴最多的曲艺的音调,他常把单弦、京东大鼓、太平歌词等音调揉进他的二六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陈少舫无论在唱、念上,还是在表演都为评剧丑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评剧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参考资料

陈少舫 Shaofang Chen.豆瓣.20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