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郑振声

郑振声

郑振声是中国体外反搏基础理论、仪器研制及临床应用的创始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增强型体外反搏领域的研究。郑振声以其简陋的条件为基础,建立了医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了适用于临床的体外反搏装置,并将其推向国际市场,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被誉为“EECP之父”。

人物生平

郑振声,原籍广东省中山市,1930年出生于澳门的一个侨商家庭。他的父亲郑雨芬是一位运输、旅业商人,同时也热衷于慈善教育事业。在日军入侵期间,郑雨芬因为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并筹办学校,被列为暗杀名单,因此不得不变卖资产,带领家人迁往内地。

1945年,郑振声随校避难至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山区,经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这段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1948年至1955年间,他在广东光华医学院接受教育,期间曾因故休学,最终获得医学士学位。

1955年起,郑振声在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光华等三所医学院合并而成的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担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助教、讲师。1978年后,他担任人工心脏研究室副主任,并在1981年至1996年间兼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他还曾在1982年至1996年间担任中山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主任,并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担任重要职务。此外,他还曾任中山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1982年至1983年,郑振声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助前往美国克利夫兰医院学习人工心脏与辅助循环。1988年至1991年,他作为中山医科大学的代表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开展体外反搏的研究与开发,并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建立了体外反搏实验室。

学术职务

郑振声在其职业生涯中担任过多项重要的学术职务,包括中山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医药卫生学科组成员、卫生部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卫生部心血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协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院外)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学会广东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等。

科研成果

郑振声的主要贡献在于体外反搏的基础理论、仪器研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1972年,他组织多学科专家研制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并于1975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可供临床使用的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随后,他转向研究无创性的体外反搏,并在1976年成功应用于临床。1980年,他进一步设计了“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并在1982年向国际社会介绍了这一创新技术。1992年,他与美国Vasomedical公司合作,使得体外反搏成为首个通过美国FDA上市前认可和GMP认证的中国研发医疗器械。1999年,美国医疗保险经费管理局(HCFA)批准体外反搏治疗费用可在医疗保险报销,标志着对中国体外反搏技术的认可。

实验室建设

郑振声在1972年建立了第一间简陋的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探索出反搏原理的核心。1978年,实验室发展为中山医科大学人工心脏研究室,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1992年,联合基础研究的人员和设备成立了辅助循环实验室,并于1994年晋升为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承担了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任务,并开展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科研方向

郑振声及其团队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防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体外反搏可以提高血流剪切力,从而有益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修复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他们的研究表明,体外反搏可以通过提高体内多种活性物质的水平,降低促动脉粥样硬化的活性物质,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荣誉奖项

郑振声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包括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一级奖及个人科研先进工作者奖,1985年的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1986年的医学论坛报首届医生奖,2000年的九五医学科技攻关优秀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学术贡献

郑振声撰写了多部著作,包括副主编的《简明内科学》《现代心脏内科学》,以及参编的《内科急诊治疗学》《心胸外科手术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卷》《中华内科学》等书籍,并发表了180余篇学术论文。

参考资料

【家庭医生在线】“EECP之父”郑振声:刻苦钻研体外反搏 让更多患者受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4-09-04

与这片土地生死与共.中山大学数字报 .2024-09-04

从医70年|“体外反搏之父”郑振声:潜心研发创新,让反搏技术走向世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