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培
王东培江宁区(今南京市)人。字东培,以字行。号寄沤。书斋曰:岁寒山馆。王东培先生是南京近代诗书画印全面修养的艺术家。
人物简介
王孝(1875—1947),江宁(今南京)人。字东培,以字行。号寄沤。书斋曰:岁寒山馆。王东培先生是南京近代诗书画印全面修养的艺术家。一生不趋权贵,在乱世浊流中坚持操守,毕生追求艺术,追求真善美。他门生弟子众多,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人物背景
南京自孙吴建都以来人文荟萃,堪称文化之邦,也是书画家云集之地。近代艺坛更趋繁盛,书画家辈出。民国年间南京市书家中,以王伯沆、王东培最负盛名,时称“二王”。
人物生平
王东培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父王藩,字柳门,工诗文,所作“清矫拔俗,自成一家”。著有《剑青室遗稿》。东培受家庭濡染,文字修养深厚,善书画、治印。先生少时随父宦游浙江杭州、宁波市等地。1895年自浙归里应童子试,“得亲炙金陵诸乡贤前辈龚艾堂、顾石公、司马晴江、秦伯虞、陆嬴生、陈凤生、贾子元等二十余位工诗文、精书画者”(《乡饮脍谈》)。1903年乡试中举(光绪癸卯科),领乡荐后亦在浙江省盐务处任职。其父病故后耳闻目睹官场腐败,耻与同流,不愿再入仕途,遂奉母返回故里。在家乡先后任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省立回师、东南大学教席。抗战时流离转徙,避地四川江津。胜利后返回南京市鬻书画以自给,1947年在南京病故,享年74岁。
学术成就
王东培先生执教“严而慈”,爱才若渴。海内学界、艺坛不少人出自先生门下。杰出者如唐圭璋、吴白陶、沈子善、童雪鸿、李味青、毕伽佗等。先生教学闲暇倾心于诗词、书画、篆刻。生平著述甚富,已刊有《一澄砚斋笔记》《里乘备识》《乡饮脍谈》《北窗琐识》《游梁杂识》《红叶石馆诗词抄》等。
东培先生学术成就,应首推其诗词。他与仇埰、石云轩、孙阆仙号称“蓼辛社四友”。王东培雅好集古今名家词集,藏书甚富。喜吟咏,尤致力于词。对诗、词、曲,上自《诗经》、《楚辞》,以迄唐宋元明清,广泛研究,沉思翰藻,洞晓音律,以长短句著称于世。时人评其词“境界如岁寒孤松,挺拔冷峭,比之南宋作家,无多让焉”。
他在教学之余喜与友人漫游南京市城郭内外的山水名胜,龚贤故居、鸡鸣寺、石头城是他们集会、吟咏、书画之所。他有《百字令》词:“己巳夏,偕大浩山人程伯臧、张二树、杨复明登扫叶楼,作书画,感赋一阕:一年容易,又登临,懒看江山如画。认取斜阳无限好,犹指翠微西挂。落叶纷纷,无人肯扫,此是当年话。行将收拾,旧时巢燕休假。遮没胜事无常,幽人可约,藉忧心写。余枝挥毫,能事促,卖艺如东庄社(吕留良常约黄鸪等卖艺作东庄小启)。腕底尘飞,鬓边劫重,岂共沙虫化。欲论桑海,倚楼听我歌罢。”
抗战期间,南京市沦陷,他避地四川江津,忧国怀乡是他此期诗词主调。流亡中每至一地皆有题咏。他自辑为《姑溪吟》《穿峡集》《隐几集》《沾巾集》《倭杂诅》等,皆此期诗作。平时他常吟杜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市向洛阳市,”寄托抗战必胜的信念。即至风云突变弹雨纷飞之际,身处逆境,仍寄情于翰墨:“每日晨曦乍露,山室香清,握笔临书,萧条自得。亦有墨迹未干,惊魂乱驶。屋瓦弹雨,丁丁碎响。”(《又自叙所书》)
1945年日本投降,东培先生挥毫作《瓦壶梅花图》,并题诗:“甫到晓钟春已回,千门万户笑颜开。几家亦有迎新意,买得瓦壶插野梅。”自川返宁后,得巴山蜀水滋养,他的书画诗词更益精进。回宁不久,他为词人仇埰(字述庵,书斋名鞠斋)画《鞠讌斋填词图》,并题“卜算子”一首:“身世幕云遮,只望西楼月,满眼尘扬起海东,孤愤屈原托。八载劫中过,梦笔花生秃。倩写幽情检韵时,夜雨茁薇蕨。”这首词隽语短章,含蕴无限。八年离乱噩梦难忘,重返家园后他曾书赠友人一副楹联:“一历劫灰惊八载,难忘风雨阻山河。”
他的诗比词作数量少,但亦意境清新,隽永可诵。如《游雨花台戊辰清明》:“出郭迎新霁,群山列笑屏。村云都护绿,野鸟乱飞青。茶薄休评水,绵轻犹憩亭。年年当此节,因雨不曾经。”
东培先生生处乱世饱经沧桑,晚年蛰居城南陋巷,深居简出,潜心书画。生活虽清贫,但染翰挥毫使他解忧和陶醉,忘却人间一切烦恼。他在《又跋自书》中说:“黄梅雨气,直逼萧斋。倦坐又思睡,振起弄翰。煮茗一瓯。相对临池,笔势飞舞,与风雨为动荡,恍惚如游太虚幻境,无人间烦恼,忧我五中。”
艺术成就
王东培先生的艺术成就,以书法为最。真行篆隶四体皆备,尤以行楷著称。他的行楷骨秀神怡,飘逸洒脱。笔笔有来历,书卷气浓厚。
东培先生少时受家庭濡染,喜爱诗文书画。十四岁从父命临写家藏《淳化》、《大观》帖。早年客居杭州市、宁波市等地时从县黄安舒游,先学篆书,并治小学。与当地书画家沈筱波、施亦秋、程浣之、王杏楼均有交契。他早年在杭州时甘于寂寞,不趋时尚:“客杭州时,终日处小楼,除作书外,盖无余事。门以外冠盖纷扰,利禄争攘……而余乃百无一为,灾纸秃翰,以为娱乐。”(《北窗琐识,汇订杭州所书自叙》)可见他青年时期专心务学,不赶时髦,才有以后艺术成就。1911年,东培先生自杭归里常与李瑞清、张金鉴、张通之、杨复明、马石楼、商衍鎏切磋书艺。
清末民初碑学仍占书坛主流地位,东培先生没有随波逐流。他对金石碑版虽也尽力探讨,但他倾心于帖学,一生也得力于帖学。他有一副自撰联:“汉白元朱丽贞石,柳骨颜筋铸金体。”说明他对金石碑版、法帖、玺印的广泛兴趣。
他的篆书作品传世较少,他“集汉武氏祠题字,以小篆书之”的一副楹联,用笔生拙,颇有意趣。他在《跋胡晚晴先生篆书》中说:“乾嘉时作小篆书,多矩于李阳冰、钱十兰、桂冬卉、孙渊如、钱梅溪先生是也。于是上蔡县廉悍峻刻之气概,一变而为安排妥当,古意虽不逮,用笔恬静,结构严密,固自然有法。”(见《北窗琐识》)他在《钮嘉篆书楹联跋边》中说:“吾未尝识钮先生,而知此篆书之妙。盖能摹吉金文字也,与吴耘庐用笔同,耘庐为钱竹汀高弟,作篆拙于用笔,而神于用墨,得古竹书之味。吾尝谓以豪笔出篆,究不入古,而又若作真书,极意求工之,诩曰:是斯、冰也;则亦斯、冰而已。”
他的隶书常以篆法为之,写得古雅不俗。他说:“近临金农隶书,用笔取篆法为之,敛锋侧下,有云雁回翔之致。作篆隶二十年,乃仅仅增此一境,意嘻难矣。”(《自跋所临分书》)
东培先生自辑有《红叶石馆临古今名人法书》两巨册,为其中、晚年日课之精粹。从中可见其师承之广及书艺特色。翻遍全书,百家纷呈,书史上的一些卓有成就的书家: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禇遂良、颜真卿、李世民、欧阳询、李邕、徐浩、米芾、赵孟頫、倪瓒、黄庭坚、陈奕禧、王文治乃至书画家石涛、金农、恽南田等家书作,他都曾悉心临写,从历代前贤作品中汲取养分,尤得益于二王、禇遂良、黄山谷诸家。东培先生对前人作品勤于摹习,但更多是读帖,从中比较鉴别。他认为,“临帖宜多,读帖宜熟,离帖尤宜自立。”(《又评学生书册》)他认为临摹中要以已所临与法帖相比较,也要以自己习作前后互相比较才能不断进步。他说:“学书与比较书法有以异乎?曰无异也。比较书法,而优劳自勉,学书不外临摹,亦比较之一端耳,与碑较,则谓之学书,与书法比较,则谓之临摹一助。亦无不可学。生积聚自己所书而存之,将以自与自比,自与自较,吾谓进步,当益远,勉之勉之,早日成之,毋自画,毋自懈。”(《丁显曾书册题专》)他对碑帖力求领悟其内在情性,得前人精髓,不拘于原作形迹,从而把握传统的内涵。他在《钱南园先生法书真迹书后》中说:“学鲁公书,能探索于精髓,不徒在迹象间,又能自拔一帜以登坛,五六百年来东注一人而已。今观所书,突过古人,是其加人一等处。”他还谈到学颜书,要于“拙”处留意。“学颜(真卿)书当于拙处留意,不可全取巧处。此为学颜者真传。或曰:拙不易学,亦何必学?不知天下事,皆于极拙处见巧,拙者巧之阶。越阶而趋,行道有戒心。学书之道,亦犹是也。”(《评孟昭范书》)辩证地说明了“巧”与“拙”的关系。他又说:“初临颜字,未有不恶其拙涩者,久之则笔画不敢苟袭矣。初看颜字,未有不虑其生硬者,久之则转捩不觉活动矣。何以故?曰凡造诣之精者,决不骤迎合人之心性,与之融洽,自然有功效。”(《又评学生书册》)。
艺术贵在自然,书法亦不例外。他在《自跋所书》中说:“作为以不事做造为最上乘,腕底风生,人不知而不愠,有君子之道焉。”他喜爱明朝人“处处露风骨,神情飞动”的书法。“吾尝谓明朝人书法,处处露风骨,脱胎于国初,承述于元季,似皆得李泰和精魄、王逸少面目。阳明山人以学术功名显,而字迹亦犹夫人甚矣。明代志士之风骨,可想见矣。此纸神情飞动,可敬可爱。”(《跋王阳明书卷》)东培先生虽倾心帖学,但对碑学也很重视学习:“述(仇埰)近获墓志多种,持此拓语余曰:子知近人张裕钊书法所从来乎?出于此。相与叹赏。因喜述盦鉴衡之密也。濂亭晚年所书,余曾谓其如织女舞,冷峭隽秀,人不易学,而极快眉宇。”(《跋王仲堪墓志》)他在学碑实践中能化刚为柔,融会变化,不露痕迹。他在《沈亭吾临张猛龙碑注后》中说:“《石墨镌华》谓此碑已开率更(欧阳询)、永兴(虞世家)之门户,是就其敛锋言之。至能化刚为柔,则登善(禇遂良)之能事尽矣。有唐一代书手,大率可悟其源。近人学魏晋人书,狂怪怒张,不明开先裕后之由,无或訾之者,迂之者之多也。亭吾先由平原寻轨,进而求之邃密,不能书若予者,已刮目相看矣。”他认为书法以韵胜为难得。
他在总结个人学书经历后,得出“四宜”、“二不”的经验之谈。“余自三十以后,才知书法之难。四十以后,以为书法由难而易。自今以后,又知向之所谓难,非也。所谓易,尤非也。盖余乃知已往之所书,千万笔中不过一二处有合。殆犹入室才趄于门,欲升堂而仍旧未升阶,亦可怜矣。然则如之何?曰宜洗俗气,宜寻妙境,宜神游高寒,宜墨洒空灵;不徇众人之见,不落古人之后,恢恢乎有余,诰乎无垠。奔放洪流,如履平地,飞舞层巘,如鼾卧榻。放之则大拟擘,束之则小比蝇头,无往不利,无道不宜。”(《自跋所书》)他把学书之道归纳为“三持”:“在乎持久,在乎持敬,在乎持勉强。三者坚持,自然有极大效验。”(《题张耀庚字册》)他还认为,作诗文重言外之意,作书重笔外之境。作诗文要言简意,作书也应笔墨精洁。
东培先生酷爱篆刻,限于家境,有些只能抚拓或双钩,自存一份钩摹本,以为欣赏学习之用。
“酷爱印,无力买,灯前席上,悄然有见,倩双钩法,或抚拓之。喟然曰:瓶罄不知耻,奈之何,陶然寻醉,混沌氏之民耳。此沤(东培)境自娱之乐,虽封侯不易也。”(《自题印集》)
东培先生不以篆刻名世,治印仅限于书画上自用,或应友朋之请而刻。故时人知者甚少。他自辑有《三不同室印存》册。所谓“三不同”:“其一左手运刀;二不拘石质;三不鬻末艺”。先生早年刻印颇丰,经倭劫所存无几。从其现存印作看,其篆刻风格多姿多彩,入印文字取资丰富。若与同时印人丁二仲(丁生于1868年长东培六岁)相比,王印风格雅正,丁印个人面目强烈。又因他从不鬻印,所以流传少,影响自然要小。东培谨守传统,但追秦仿汉中市能有自己的精神意象。先生文字、书画造诣深厚,故其治印分朱布白变化雅致。如白文“彬士大利”(图1)及朱文“济民”(图2),两印皆法吴昌硕,唯气势较吴稍弱。白文“福庆长寿”(图3)得汉铜印浓厚拙朴之趣。白文“蒋维乔印”(图4)与朱文“竹庄别号因是子”(图5)为对章,白文系拟汉铸造印风格,端庄典雅,朱文则刚健婀娜。中间“号”字,末笔似欠妥。东培先生视治印为“难事”,他说:“雕虫小技,果能此道,亦未易言矣。余治印稍久,能事之受迫促,殆三十年。而不屑以之名,故于技无精进,盖视为难事,又始终如一也。近代作家钝丁、山堂、寿门而外,厥推叔盖、曼生、顽们而已。益甫精彩飞动尚矣,但不善学者多,惟吴老能变化,余亦瑕不掩瑜。非无作者能自审择之,则思过半……”(《陈阜如刻印刻竹题所著》)他还认为“篆刻是金石学之一,极难。极毕生之力不得工。何以故?曰智力者居其半,学力者居其半,二者不得兼,则难矣。”(《叙友人印谱》)他这种观点与赵之谦相近。他认为提高学力在于下述“三宜”:“宜多读古篆籀之书,宜多作古篆籀之字,宜多看秦汉人之名印,宜多探名大家之秘诀。”(《叙友人印谱》)。李瑞清是硕学高士,年长东培八岁,两人交往甚笃,惺惺相惜。东培佩仰道人,为其治印颇多。1913年东培为其作印,边跋曰:“于戏,公为道士,是谁使之。君子曰:天地闭,贤人隐,此其时。公有遗爱,江南旧民聊献所私。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王安石几席。”(《北窗琐识》)李瑞清故后葬牛首山。东培笃于友情,先后绘《晓霭堂图——清道人临池处》及《清道人墓》两图,对页有题诗和跋语,以纪念赵之谦先生。他对忘年交胡小石非常器重,已未(1919年)年夏五月东培自刻“岁寒山馆”白文印。边款中记:“小石来谈,相与。”均交厚诚挚之语也。
1941年傅抱石先生致函东培先生,并示近印存一册,内收十余方印多为廖季登等友人作,姓名印上有抱石先生小楷题跋,是抗战期间艺坛珍贵史料。
东培先生书法篆刻成就不凡,绘画亦卓然成家。先生工山水、花卉,以山水成就较高。他的山水画染入古,清拔超俗,尤擅写梅。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