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汤和墓

汤和墓

汤和墓,即明代东瓯襄武王汤和墓葬,位于蚌埠市东郊。2013年5月6日,汤和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73年11月,因蚌埠市修公路,路基经过汤和墓,文物部门上报后遂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考古人员打开墓室后室发现该墓已被盗挖,后室顶部有两个明显的盗洞,由此断定该墓室早期至少有两拨盗贼光顾。尽管绝大部分随葬品已被盗走,但仍出土了《墓志铭》和一批陶瓷器、木俑、铜器、金银器及玉器等100余件文物。其中的陶瓷器有4件,包括陶胎大灯油缸1件、陶胎瓶1件、白釉荷叶边瓷盖罐1件,以及青花盖罐1件。这件青花盖罐工艺精湛,青花发色浓艳,主体纹样是缠枝牡丹纹。

在对汤和墓的考古发掘中,还对墓室进行了清理修缮,并于1998年重建了汤和墓享堂。同时,当地文物局也对陵墓的地面建筑进行了修复,以保护和展示这一历史文化遗迹。

文物结构

汤和墓葬依山构筑,有高大封土,南面有225米长的神道,两侧有大型神道碑和马、羊、狮、武士等石雕,为明初石刻中的精品。墓室为大型单券式砖石结构,分前、后两室并附一侧室,前有斜坡式墓道。后室有长方形棺床,上铺木板,板上置棺。墓室曾被盗,残存一些金银饰品及银盘、壶、匜、盌、杯等,以及一件保存完好的“元青花双兽耳大罐”。

文物价值

汤和墓的墓主汤和是明朝开国元勋,他的一生经历了红巾军起义和明朝的建立与巩固过程。汤和墓是安徽省已知墓主身份最高的明代墓葬,对于研究明朝初期的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事件提供了实物资料。

汤和墓的神道石像生是明朝时期陵墓雕刻艺术的代表。其题材体现了明初社会的等级制度,艺术表现力上因数量多、体量大、雕刻手法多样,是雕刻艺术的精品,反映了封建时期的礼制观念,也展现出明朝初期的文化思想和艺术旨趣,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汤和墓出土了一件元青花藤本牡丹纹兽耳瓷盖罐,这件瓷器是中原地区保存的少数几件元青花大罐之一,堪称元代青花瓷器的珍品。它秉持元末明初青花瓷器胎体与釉面的特点,白瓷胎,胎质细密,胎体厚重,通体施透明釉,色白微青,釉面洁净,光润透亮,底部露胎。青花发色蓝中闪紫,色浓处有明显铁锈斑凝结,亮丽而又沉稳,达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准。这件元青花的出土为研究元代青花瓷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其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为了重现昔日汤和墓享堂风采,纪念这位中原地区明代最早的抗倭名将,1998年,蚌埠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及市文物管理处在充分调研、勘察、论证、策划的基础上,决定重建汤和墓享堂。与此同时,省文物管理局及蚌埠市政府还给予了专项拨款。历史已经远去了数百年。这墓园中的古冢松涛,如今已被安徽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蚌埠市的“龙湖八景”之一。

相关人物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凤阳县东北)人,明朝开国名将。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二年(1352),他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十四年,他在滁州市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次年,他从朱元璋取和县(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县),俘元义兵元帅陈埜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