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是一部10集大型纪录片,由韦大军执导。
该片再现悲壮的古战场,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现恢宏的古文明,对丝绸之路进行了更新更清晰的刻画。
《新丝绸之路》在技术手段上采用了超级高清晰设备,这也是纪录片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这种高端的设备进行拍摄。剧组还特别为此成立了航拍组,以直升机、动力伞、航模飞行器从空中全方位进行拍摄。
剧情简介
历时两年摄制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已于2005年10月完成,将于2006年3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
26年前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曾经在国内外引起过很大的反响。不可否认,26年前的《丝绸之路》确实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摄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规模上代表了当时我们所能达到的纪录片制作的最高水平。
这次对丝绸之路的重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重新体会26年前的成就,也将重新审视和反省它的叙述方式和看待历史的视角。时间过去了26年,这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几千年的历史来说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我们,对于中原地区当代的电视媒体来说,这二十多年的经历是意义非凡的。纪录片的拍摄升级为国家行为。纪录片制作者们已经开始摒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诸如“好大喜功”、“全景展示”以及追求所谓““史诗性”的积习,而是力图去把握一些复杂的情感。——因为世界和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同整个国家一起,一直在经历着封闭与开放间的挣扎。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可以变得多元当我们我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更超然、客观的角度回看我们那些已经被定义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不由地 产生出悲凉或是无奈的情愫。正如我们的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时期所确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近古被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让它湮没在历史和传说之中。
西方人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史,甚至“丝绸之路(SILK ROAD)”这个术语都是西方人命名的。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重新“发现”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险家,他们以坚强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他们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观瞻。今天的我们如果需要对那些文物进行研究或拍摄的话,便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
此次拍摄不再是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道,而是选择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每集各自成章。本片所呈现的内容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许多观点来自被广泛认可的学术的支持。由于对主题、内容和形式的认知、倾向和审美情趣仁者见仁,所以对同一地点的观察角度、素材取舍和表述方式也是不同的,此次中国中央电视台与NHK的合作方式是同一命题、分别拍摄、各自制作,最终是CCTV与NHK两个版本。
职员表
音乐原声
专辑目录
幕后制作
制作相关
中日双方共派出350人的拍摄队伍,深入敦煌市、楼兰、黑水城、喀什等10个地点进行联合拍摄。 “展现了很多我国在丝绸之路上新的探索发现,比如对于丝绸之路上人类迁徙历史研究的新发现、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过程的纪录。另外,比如敦煌壁画,虽然一直人为保护但是仍不断消磨损毁,我们在片子中也提出了对现有文物如何保护,敦煌这样的文物到底能够再存在多久,这样新的思考。”韦大军解释说,此次拍摄不再是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道,而是选择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每集各自成章。同时,我们拍摄到了很多观众很难看到的甚至是从未看过的第一手文物资料。比如壁画,丝绸之路沿途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壁画,但当前这些流失的壁画保存在13个国家的博物馆里,这些壁画是我国电视媒体以往没有报道过的,我们专门有一个海外组,走访了10个国家,同时他们还拍摄到了很多西方探险家当时的日记、笔记等珍贵的资料。
幕后花絮
这次对丝绸之路的重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体会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审视和反省它的叙述方式和看待历史的视角。时间过去了26年,这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几千年的历史来说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我们,对于中原地区当代媒体来说这二十多年的经历是意义非凡的。当然,如今我们已不可能轻易地将一个纪录片的拍摄升级为国家行为。纪录片制作者们也开始摒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诸如“好大喜功”、“全景展示”以及追求所谓“波澜壮阔”“史诗性”的积习,力图去把握一些复杂的情感,——因为世界和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况且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同整个国家一起,一直在经历着封闭与开放间的挣扎。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应变得多元化。当我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更超然、更客观的角度回看我们那些已经被定义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不由地产生出悲凉或是说无奈的情愫。正如我们的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时期所确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渐渐颠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让它湮没在历史和传说之中。
鸣谢单位
国家文物局
历史相关
是西方人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近代史,甚至“丝绸之路(SILK ROAD)”这样一个术语都是西方人命名的。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重新“发现”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险家,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仍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观瞻。今天的人们如果需要对那些文物进行研究或拍摄的话,便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
交通路线
人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西域沙漠中的绿洲之路。用如今的地名表述,这条路由东往西的延伸依次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市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市、吉木萨尔县、伊宁市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县、库车市、温宿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县、且末、民丰县、和田、莎车县,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市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
专辑介绍
中国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拍摄的《新丝绸之路》是继《故宫》之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又一部纪录大片。《新丝绸之路》汇聚了国内纪录片领域的顶尖人物,其片头、片尾主题曲及大篇幅的背景音乐则出自西安市音乐人程池之手。
程池告诉记者,当初《新丝绸之路》的导演韦大军找他作曲时,他感觉压力相当大。“在此之前,我曾为韦大军执导的纪录片《发现曾侯乙墓》《一个作家与一座城市》等创作主题音乐,但像《新丝绸之路》这样的鸿篇巨制还是第一次碰到。”2004年夏天,程池随韦大军率领的中方摄制组前往新疆,在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库尔勒、库车市等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地拍摄和采风。“每天在摄氏度40多度的高温下奔波,由于当地紫外线的强烈照射,沙漠戈壁上无遮无拦,每次外出大家身上都涂上厚厚的防晒油,戴上手套,即使这样,我的手上还是出了大片的水泡,不停地往外渗脓水,至今还没好利索。”
《新丝绸之路》共12集,程池为此创作了《一个人的龟兹》《草原石头记》《青海之路》等十多段不同调式、风格的音乐。“我在写这些音乐时,想带给人们更多的温暖和对历史的回忆。”他说:“在丝绸之路上,我的录音机录下了风吹树叶的哗哗声,小河流水的叮咚声,四周很是空旷,听着自然界给予人类的最朴素的声音礼物,心中很是舒畅,人也极其地放松。这次采风,我还走进许多村落农家,收集了新疆、青海省等地的大量民俗音乐,有些音乐的旋律真是鲜为人知,它们凝重、质朴、多情,我的创作想像力得到极致的发挥。”
首次发布,正版CD制作,压缩包内为单一APE文件,但此文件内以集成播放列表,可直接使用Foobar2000分章节播放。晚上12点至次日7点有源。
曲作者介绍
程池1971年出生在西安市的一个音乐之家,父母都在陕西歌舞大剧院工作。1989年,程池从西安音院附中考入中央音院钢琴系,毕业后任职于中国广播艺术团,因酷爱摇滚曾组建摇滚乐队参加全国巡演,并与著名音乐人三宝合作成立三宝音乐工作室。程池参与过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音乐创作,并为电视剧《不能没有你》《大宋提刑官》,电影《绿茶》《妈妈》创作主题音乐,观众熟悉的央视《今日说法》《半边天》片头音乐也出自程池之手。在张艺谋、张元、韦大军等名导演眼中,程池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作曲家。程池认为,他能在人才济济的京城乐坛站稳脚跟,得益于西安市这块厚土对他的养育。
翻译序
NHK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的新丝绸之路,在VeryCD 已有NHK和kbs的电视播放版本陆续发表。但一直没有中文字幕,非常遗憾。特别是CCTV本版的丝绸之路播出后,国内媒体一片叫好。可是很多朋友无法将NHK版本和CCTV版本做比较,至今也是一遗憾之事。这次有机会得到该片的DVD版本,而且是一个加长版(电视播放的是60分钟版,DVD是90分钟版),终于燃起翻译的冲动,将此片献给朋友们。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错误和不够周到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该片作为日本广播开始80周年的纪念节目,于2004年至2005年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虽说合作制作,但是采访,拍摄几乎是独立进行,只是在资金以及一些素材方面进行资源共享。CCTV版整篇,除反复播放的赞助商广告中,雅玛多运输的汽车上有NHK三字以外、未曾提及只字的NHK。可能为了顾及国内的某些情绪,还是想强调独立知识产权,就不得而知了。倒是NHK 必在最后制作人员表里,必列合作方 中国中央电视台,以及好像是中途参加的kbs(相当于韩国的中央电视台)。每次必定将国内的被采访的单位等一一列上。
虽然NHK版本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本都是10集,而且10集的标题极为相似,但实际的内容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可能CCTV只是想拍一部历史科普片。而NHK则是想拍一部通过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了解过去,反省现今,展望未来的时事纪录片。同时也借这个机会反映当时话题中的西部大开发,中原地区改革开放的现状。对NHK来说这是80周年的纪念节目,可谓是势在必得。
CCTV和NHK以不同的视角,将丝绸之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作为个人意见,花费大量的资金,通过古装再现古代丝绸之路场面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最终没能配上一部好的解说词,总令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就像记得小学老师常说的写作文不能报流水账,要有中心思想,要有寓意,这样才是一篇好作文。华而不实的CCTV版,以其大量气势磅礴的花费昂贵的古装镜头来衡量的话,其性价比应该说是不高的。
反之 NHK可以说是朴实无华,以脚踏实地的采访作风,几辆越野车,几台摄影机,走遍丝路,用文物的考证来解释过去的方法,用采访镜头来论证解说词观点的手法,将丝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在观众面前。10集篇幅,古装再现的场面少之又少。
中国中央电视台可能也有难言之处,我们的主流媒体已很少采用以史为鉴,剖析现今的纪实手法了。百家讲坛也好,纪录片《故宫》也好,《新丝绸之路》也好,古代就是古代,不牵扯现代是我们当今所谓的花絮文化的典型代表。民众也需要这样的花絮。民众只想听听故事,看看风景,不需多加追究,这就是当今的花絮文化。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且让我们来慢慢品味另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吧。
在此特别感谢 NHK纪录片同好会的朋友们在翻译过程中给与的各种支持
另外该系列共10集 每集都将压制成内嵌字幕的850M 5集就正好一张DVD,可以在带MPEG4的DVD播放器上直接收看。
(注:花絮文化的定义是个人观点。DVD里经常会有那种制片花絮,告诉你一些制作背后的故事,一般只是为提高观众的兴趣,并无太多的实质意义。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品三国》也好,《红楼梦》也好,《明王朝》《清王朝》感觉就是这种花絮文化。论古不评今,缺乏了寓意的作品那只能称为花絮文化了。CCTV的新丝绸之路顶多是百家讲坛的外景版本了。)
播出信息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新丝绸之路 (豆瓣).豆瓣.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