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灶岛

三灶岛

三灶岛在香洲区西南部28公里,大万山岛西,是万山群岛中第一大岛,磨刀门和鸡啼门两河道出口处。西距南水约6.5公里,西南距高栏岛7.25公里。相传早在明代以前的榄坑村有三个天然石灶,常有渔民到此生火煮饭,因而取名。

岛屿简介

三灶岛[san zaodao]原与大林一河之隔,1985年堵塞大门口的筑成一条一公里长的海堤公路,直通大林农场。全岛陆地面积约78平方公里,1.13万人。岛西北均为淤积泥滩和部分蚝田,间有红树林,退潮时干出大片海滩,东南部均为沙湾岩岸,最长莲塘沙湾为2.8公里。

岛上由拦浪、观音、茅田、黄竹四座互不相连的山峰和三灶、中心、海澄县三大平川组成,川中间低,海拔最高拦浪山为307米。地质为花岗石结构。土地肥沃、林木苍翠、水源充足。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花生、蔬菜等。并发展淡水养鱼和蚝业生产。山塘水库是三灶农田灌溉和居民食水的主要来源,多数乡村字装了自来水。交通方便,每天有班船和班车来往湾仔,香洲区井岸镇

岛上公路总长48公里,可通全岛各地。小横琴岛隔磨刀门相望,钳扼磨刀门口。由于此岛位置重要,外国侵略者屡屡侵犯,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年)英国鸦片商因遇风上岛,枪杀群众。以后又有英军上岛竖英旗,测地形,绘地图,被群众驱走。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占领三灶岛后,曾在此岛建机场和海军基地。岛上有纪念1938年农历3月13日至14日被日寇杀害的岛上的居民,建有“万人坟”“千人坟”,还有日寇侵华时所建造的机场遗迹。(参见历史地点编三灶万人坟、三灶千人坟、三灶废机场词条)。

岛屿发展现状

现已筑有长堤与陆地相连,成为珠海市的重要经济发展区。珠海金湾机场,位于三灶岛西南端,三面环海,净空良好,距市区31公里。该机场严格按照国际一级民用机场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施工,其跑道、候机楼、通讯航系统、供油和安全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场建有长4000米、宽60米的跑道和长4000米、宽44米滑行道各一条,可供当今世界上各型客机起降。候机楼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设有综合大厅、候机厅和观景厅,到港与出港旅客分流。机场采用美国瑞典的计算控制大屏幕航班显示及引道系统、设备控制及管理计算机系统、旅客服务电子计算系统、行李自动分检系统。机场开通以来,营运情况良好,并正在不断的提高水平,争创“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运行,绝对安全”的现代化机场。珠海金湾机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所在地。

三灶镇是珠海国家高新区三灶科技工业园所在地,形成了以医药、电器、医疗器械、精密制造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

三灶还是珠海大学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落户的高等院校有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遵义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珠海校区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2.6万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名字由来

三灶镇位于珠海市西南部,地处磨刀门和鸡啼门之间,是大万山岛中的第一大岛。关于三灶得名的由来,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得名于岛上的三个天然小灶,有人说岛上曾经有三个烽火台,附近的渔民将烽火台当成了三个大灶,三灶便由此得名,但在今天的三灶地区比较流行的是前一种说法。

小溪流经天然石灶

三灶镇一些老人们说,远古时候,三灶岛只不过是古伶仃洋上的一座孤岛,岛上荒无人烟,海上往来的渔民常在岛上停留,或是取水解渴,或是垒灶做饭,久而久之,渔民们发现岛岸附近有一块一米见方的凹形石,由于长期遭受海水侵袭,凹形石上形成了三个凹口,恰似三个小灶,小灶旁边还有潺潺的溪水,甘甜可口,渔民们见状大喜,这三个小灶既省去了他们垒灶的麻烦,又免除了他们长途跋涉寻找淡水的艰辛。数年之后,又陆续有渔民闻讯迁到岛上居住,三灶岛一天天热闹起来了。由于当时三灶岛还是一座无名岛,因此这些匠人回去向别人描述所到之处的时候,就说是有三个小灶的地方,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性地将这座岛屿称为三灶。三灶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什么时候有人来定居:

隶书记载,早在南宋期间就有先民在三灶岛定居。约公元1480多年至1500多年(明成化、弘治年间)斗门镇新会区中山市等地的百姓,四处逃荒来到三灶岛上,这些被诬蔑为“奸民”、“逃叛流亡”、“亡命之徒”的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开辟了三灶岛。

1949年11月21日,三灶岛解放。1988年12月12日,为了开发大西区,珠海市成立了三灶管理区,在此之前,三灶镇隶属于香洲区。2001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斗门县,设立珠海市斗门区和金湾区,原属三灶管理区管辖的三灶镇被划归到新成立的金湾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