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叶
妙叶,又作妙协,元明之际高僧,明州(以境内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得名)县(今浙江鄞州)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妙叶出家为僧,精研台教。专修念佛三昧,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上下卷,据圣严长老考证,其著作年代为明洪武乙亥(公元1395)年。
简介
妙叶所集的《宝王三昧论》,指出对待逆境、挫折的正确态度,充满辩证法思想,对现实生活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对出世修行起到相当鼓舞作用,所以被历代僧俗大众抄写、传诵,历六百年岁月而经久不衰。其《直指心要》一篇,斥妄显真,最为精造。
直指心要文摘
文曰:“大雄氏观娑婆有生老病死业系诸苦,教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去圣逾远,人世浇漓,错解诸法在心,便认胸中六尘缘影,谓乐土在内,不求生彼。此六缘影,皆属前尘,本无自体。前尘若无,此心即灭,云何有土在此内耶?或谓悟道便为佛土在心,既见性,岂有反执缘影之理。世无此见最下劣矣。
汝欲悟真实本心者,当观所认六尘缘影之心,本在汝胸。胸住于身,身居国土,及一切净秽刹海,悉在虚空。虚空无际,十界依正,一切在中。此空虽大,我不动真实本心,非大极大。彼空在我真心,如小片云点太清里,云何净秽刹海,不在本心中耶?然则佛说诸法在心者,非在胸中妄想缘影心内,乃在现前一念本真心内也。此心离知觉,超闻见,永断一切生灭增减之相。
既一切身土皆在此心,则知极乐娑婆等境,乃全我心。任意于中,舍东取西,厌秽忻净,炽然著相而求,皆不离我心也。故极乐弥陀相好现时,即自心显。自心显时,即彼佛现。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体无二。故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西方无土无佛,不须求生,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名为唯心本性也。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彼佛。
云何今时破法散僧,闲道游儒,与泛参禅理者,不知即境即心,求不碍真之理。反于不二法中,分内分外,辨境辨心。教人舍外取内,背境向心。使爱憎转多,分别更甚。一分其境,便以极乐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尘缘影虚伪妄想为心,谓极乐在内。又思此心无质,本无一切因果善恶修证之法。从是恣意妄涉世缘,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燃灯道人、诵经、忏愿等,谓之著相。而于天堂地狱,及乐土尘刹,虽曾闻名,因不见故,直说为无。反言快乐便是天堂,苦楚便是地狱。其见卑哉,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不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故,弥陀愿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无时不引导于我。我心亦于弥陀愿心之内,修念佛求生一切善行,无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弥陀愿力,始发心,终究竟,无一法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亦于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不摄归佛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以一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于真心。以自分故,虽一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净,则感应道交,见彼本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分,可悟唯心净土。
如是而修,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岂有一行虚弃,不成功德者哉。村愚夫妇,虽不识理,以信实有彼土故,于命终时,反得往生。畏有陷空之人,因认缘影为心,谓无外土,故虽修道行,还受生死。是故凡求生者,当深心起胜愿行,或称名持咒,或旋绕礼拜、烧香散华、六时忏悔,尽拨世缘,一心专注,观白毫相,心不懈废,命终便生彼国。更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
如此念念求生,正是无念无求无生。何故。即精修是无修,非不修是无修也。人命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环,钩锁不断。若不能于尘劳郁结,及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力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我今作礼,奉劝佛子,当一心而行也。”
妙叶法师精辟见解的白话文翻译如下(无名大德译):
“有大雄力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观察这个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业力系缚的种种痛苦,因此教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然而现今距离圣人的时代愈来愈远,人心世道浇漓淡薄,错解‘一切法在心’的意义,于是只认识心中攀缘六尘影像的妄心,认为极乐净土在人内心之中,而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而却不知此攀缘六尘所产生于心中之影像,皆属外在客尘,本无自体。外在的尘境若无,此缘影的妄心即灭,怎么有乐土在此妄心内呢?又有人说:‘悟道后便是佛土在心。既然见性了,哪里有反过来执着极乐世界这些六尘缘影的道理呢?’世间再没有比这个更下劣的见解了。
你如果想要悟得真实的本心,应当观察所认取的六尘缘影之心,本来就在你的胸中,而胸住于身,身居于国土,同时一切的清净或污秽的世界海,都在虚空之中。虚空没有边际,十法界的依报正报,一切都是在虚空之中,此虚空虽然很大,而我真实不动的本心,非有数量大小而又无边的广大。彼虚空在我真实本心之中,就如同一小片的白云点缀在清净广大的天空之中,怎么可以说一切的清净或污秽的世界海不是在我们真实本心之中呢?然而佛陀说‘诸法在心’者,并非在胸中妄想缘影的妄心内,乃是在于现前一念本来真实的心内,此本然真心离却意识的知觉,超越感官的见闻,永远断除一切生灭增减的形相。
既然一切的色身与国土都在此真心之中,则知极乐净土、娑婆世界等境界,全都是我的心。在真心中任意地舍东取西,厌离秽土欣愿净土,热衷地著相而求,皆不离开我们的真心。因此,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显现时,即是我们自心底显现。自心显现时,即是彼阿弥陀佛现前。我的心与彼阿弥陀佛的心,彼佛与我心中自心之佛性,同是一体无二无别。故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并不是说西方没有国土、没有阿弥陀佛,不须求生极乐世界,而却妄想执著在你生灭缘影的妄心之中,才叫做‘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求彼阿弥陀佛即是求自心,要求得自心必须求彼阿弥陀佛,为何今日破灭佛法无明散乱的凡夫僧、闲散的道人、追求名利的儒生,与一般参究禅理之人,都不知道境界即是自心,求生并不妨碍真心的道理。反而在不二的法门当中,分内分外,辨别境界辨别自心。教人舍外境而取内心,背离境界而趋向自心,使得爱憎的情意转多,分别的心念更盛。只要一分别境界与自心有二,便以极乐世界为外境,教人不必求生净土。一分别其心与境有二,便妄指六尘缘影虚伪妄想的为自心,而认为极乐世界在妄心内。又自己思惟此妄心没有形质,本来就没有一切因果善恶、以及修行证悟之法,从此之后便任意虚妄地牵扯世俗的因缘,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燃灯道人、诵经、忏悔、发愿等等,说这些是著相修行。而关于天堂地狱,以及极乐净土无量无边的他方世界,虽然曾经听过名字,因为不曾见过的缘故,就直接说这些是没有的。反而说,快乐就是天堂,痛苦就是地狱,这种见解实在是卑劣啊!世尊说这些人真是可怜悯者。
不知我的本心实在是与诸佛的心性同一个理体,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力威德光明,在我的心中,接受我等凡夫愚痴的心力,护念一切的众生而广作一切佛事,无时无刻不引导于我。我的心亦在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心之内,念佛修行求生净土,广修一切的善行,而这一切的善行无不具含佛的德行。了知彼阿弥陀佛的德行,即是加佑成就我的三昧。因此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从初发心、到最后究竟成佛,没有一法不是直接趣向我的心,因为我的心即是佛心的缘故。同样地,我从无始劫来以至今生,乃至尽未来际,修一切的三昧,没有一法不摄归佛海,成就本来的佛性,因为佛心即是我心。如此一来依报、正报、色法、心法、因地、果德、清净、污秽,虽然同是一心,而实在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本位。因为唯是一心之故,虽然清净的世界和垢秽的国土有所不同,然而所求生的净土又不出于我们的真心。因为一一自分各住其位的缘故,虽然同是一心,而必定要舍离垢秽而执取清净。厌离垢秽的娑婆世界而追求清净的极乐国土,如此则能感应道交,见到自己的本性弥陀。了悟一切法唯心,则虽然清净与垢秽明显地分别,依旧可以悟到唯心净土。
若能如是而修行,如同一滴水投于大海,便与大海同一味,如此才知大海即是自己。怎么会有任何一种所作的善行虚妄而无果报,不能成就功德呢?乡野的愚夫愚妇,虽然不了解佛法的道理,但是因为相信有彼西方极乐净土,于临命终时,反而能够得以往生。畏惧妙有陷于偏空的修行人,因为误认攀缘六尘而产生的影像为心,认为没有外在的国土,因此虽然也在学道修行,还是不免遭受生死轮回之苦。所以说凡是求生极乐净土的人,应当以甚深的信心,发起殊胜的愿力和坚定的行持,或者称念佛名执持密咒,或者旋绕佛塔礼拜佛像、烧香散花供养诸佛菩萨,二六时中反省忏悔,排除所有世俗的外缘,一心专注观想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若能如是精进修行而不懈怠或放弃,临命终时自然便能往生彼国。并且更应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依,完整地持守种种戒律,而不违犯佛门的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导修行的人精进行持,如果能修如此种种之法,也可以往生彼国极乐世界。
如此念念地求生净土,正是无念无求亦无生,何以故,在精进的当下即是‘无修’,而不是不修行叫做‘无修’。人命白无常,一个呼吸转换之间就是来世,世俗尘事纠缠连环,生死轮回的枷锁不断。如果不于尘劳烦恼忧郁情结,以及得志适意而停不下来的地方,直下一割割断,发起信愿努力行持,尽力向上一跳,怎么可以应念往生彼国极乐净土。我今天恭敬作礼,奉劝诸佛子们,应当一心念佛努力修行啊!”
十大碍行
“十大碍行”是《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所提出,这是大师据经所举修行中的十大障碍,名“十不求行”。可以说,此“十不求行”包括了所有在修行中所遇到的障碍,初学佛者于修学与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十大碍行”障住道心,而至退堕。修行者如能时时以这“十不求行”来检点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品行,那么修行时所能遇到的种种逆境就挡不住我们的精进心,我们也可直心行道了。
因果法则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学佛者——特别是初学佛的人,认为信佛、学佛就能清除业障,得到佛菩萨的保佑而无病、无难、无障碍。当他在学佛的途中遇到困难不顺时,反以为佛不灵而退失信心,实际上这是最大的障碍。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从无始以来,造了众多的恶业,我们幸好还有一点善根,今生才能遇佛法而信受奉行。我们虽能忏悔业障而修善,但由于业力的牵引,魔障也会立即跟到,如果因此而在戒行上有所缺失的话,则使心地上又有所染,故障缘丛生,进道不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在修行中处处以“十大碍行”来检点自己的心念与言行,就可居碍反通,使道业日进。
“修行”是不断修正自己的一切不符合于善行要求的错误言行,如果我们在日常的修习、生活中,能对照“十大碍行”进行检点,则可以在遇到病缘、急难、甚至受到抑制、排除、打击之时亦能处之泰然,此时逆境就可被我们转为增上善缘了。
由于妙叶大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是文言所写,不易被初学者看懂,故对文中的十六节有关“十大碍行”部分,作如下翻译。为使阅者便于对照检查,今将十大碍行的内容从分类、认清病根、症结所在到力用归类如次。
1.对于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总希望永无病苦。身体无病,就容易产生贪欲的念头。贪欲念起,就一定会破戒而退失无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来是空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末病魔也就无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对治贪欲的良药。
2.在处世待人方面,不要总希望没有困难。处世无困难,就会产生我慢贡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骄傲心起,一定会欺压别人,藐视真理。如果能了知困难境界的本身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困难对我们有什么伤害呢?因为患难可使我们不起骄慢之心,这不是解脱吗?
3.在学问的参究方面,不要总希望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一学就会,没有障碍。在求学上一有逾越之心,就会产生急躁求进之念,往往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在修证上也会以为自己已得到什么。如果能理解障碍也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障碍也不为碍了。因有障碍而使我们稳步求进,不会因急误事,这不是逍遥自在了吗?
4.在日常修行方面,不要总希望太平无事,永无魔难。修行无魔难,就会逐步退失精进的愿心。愿不坚,就会未证悟到的自以为已证到了。如果能知道魔难也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魔难也就不能恼乱我。因有魔难来锻炼我们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们的法侣了吗?
5.在计划办事方面,不要总希望一帆风顺地成功。办事易成,就会产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而自尊自夸。堕入狂妄自大后,一定会认为我什么都能,要知道事的成败,都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所谓成功也是业力果报所感,并不是个人有什么大的能耐。因为办事难成,故不落能所随缘而精进。常使心态处于安乐状态。
6.在朋友的交往方面,不要总希望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果在交际上总希望自己得益,就会产生贪欲执著的心理,而有损于道德和朋友的情谊。心有染著,必常去找人之不足,见人之短而起分别。如果懂得交情也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就可明白交情的深浅亦是一种果报,并不是靠你的“才能”而可强求的。在朋友交往上的不顺,反可激起自已的忏悔向善,因此交情不好也可成为进道的资粮。
7.在人事处理方面,不要总希望人家都能依从我、尊重我。如果人人都能顺从于我,就会产生夜郎自大的心态,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正确的。应该认识到人家对你的顺从也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别人对自己是否顺从,也是因缘果报而已,并不代表你什么都正确。因此当遇到不如意的人时,要除去人我之相,检查一下自己,这样逆我之人就成为树我德业的园林了。
8.当我给人以好处,办有利于人之事时,不可存在受人赞扬、得到好报之心。做好事图望人家报答、贪著名气,就会陷入扬名自喜的我执而不能自拔,反受做好事之累。如果知晓德行本虚,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倘若没有一定的因缘,也不会受到赞美,受到称赞也不能说明你什么都好了。应切实地布德于人,扬弃沽名钓誉之心,这就是以布德为弃履。
9.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不要总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些好处。有利就想沾光,就会产生痴心妄念,痴心贪财之念一生起,往往为想得到钱财,而毁掉自己苦修的德行。如果知道世利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也就不会去盲目地追求了。因为富贵是由布施行善而来的,而疏利正是布施,这不就是真正的富贵吗?
10.当被人误解而受到抑制的时候,不要总希望通过申辩而得到谅解,因为这样做会产生人我分别之心,加深怨憎之情。人我心起,嗔恨之火滋生,多年积聚的善法功德就要被毁。我们应懂得受抑也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是一种果报,并不全是自己的过错所成的。因此受抑后应该忍辱,一个人能谦虚的话,即使受到抑制又有什么伤害呢?相反,我们在受抑之后,不是怨恨,而是靠忍辱精进力来度,这正是修行之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