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地震
玛纳斯地震(Manas earthquake)发生于1906年12月23日2时21分。天山北麓玛纳斯县西南(今属沙湾市)发生了7.7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范围远至俄罗斯境内,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地震死亡258人,伤1000多人,倒塌房屋2000多间。繁盛之区,震后皆毁。据明清档案材料记载,受灾各户,或全家复毙,或仅存老,幸存者,亦或压数时,受伤甚重。粮食衣物陷没无余,况值雪厚冰坚,十分寒冷,饥寒交迫,凄惨异常。地震造成地面崩裂、滑坡、塌陷、沟槽。大震前,冬天气温与往年相比特别冷,降雪厚度达到l米以上,天气灰晴,刮大风。震后,玛纳斯河水暴涨。
地震背景
地质背景
玛纳斯强震区包括北天山山体和乌鲁木齐市山前凹陷2个构造单元。其中北天山山体南以博罗霍洛断裂为界,北到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在地貌上表现为宏伟的山脉,地表主要出露晚古生代岩层,由于强烈的构造变动,地层陡倾,逆冲断裂发育;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南以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为界,北到奎屯市一呼图壁县一线,主要表现为地势相对平缓的低山丘陵。地表出露有中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从南向北,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以及新生代的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出露连续,构造变形表现为多排新生逆断裂一背斜带。
构造控制
北天山和乌鲁木齐市山前凹陷的构造变形表现为一个发育于中上地壳内,由南向北逆冲的推覆构造系统,南部主滑脱面深度超过20km,从南向北逐步变浅。其中,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以南的北天山部分属于厚皮构造区,主滑脱面位于脆韧转换深度之下,区内包含博罗霍洛断裂、亚玛特断裂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3条大断裂,其北侧的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内的构造变形发育于中新生代沉积盖层内,断层切割浅,以脆性变形为主。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附近既是厚皮构造向薄皮构造转化的部位,也是脆韧变形的转化部位,因此,积累能量的能力强,是强震的主要孕震场所,1906年的玛纳斯地震就发生在此构造部位上;乌鲁木齐市山前凹陷属于逆冲推覆的薄皮构造部分,积累能量的能力差,尽管该地区地表构造活动强烈,却难以形成强烈的构造地震。
地震情况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北纬43.9°,东经85.47°,震源深度23km,地震的地表破坏基本沿北天山山体和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的分界断裂,即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展布。
1906年玛纳斯地震可能是沿北天山主逆冲断裂带发生的一次盲断裂地震,震中区位于震源之上的准噶尔汗国南缘断裂和北天山第一排逆断裂—褶皱带附近,但地表变形和破裂则发生第二排逆断裂—褶皱带上,地表变形以褶皱隆起为主·仅在局部地段形成地表破裂,是一次典型的盲断裂和“褶皱地震”。
地震破坏
人员伤亡
据《清德宗实录》记载,破坏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地方是现今玛纳斯县西南的博尔通古—牛圈子—石场一带地震震倒民房2100多间,死亡285人。
地表损坏
玛纳斯地震的地表破坏主要为地震崩塌、滑坡和滑脱陡坎。断续分布的范围东起玛纳斯河西岸,经达子庙、宁家河、金钩河.终止在小南沟一带.全长约40km。这一地表破坏带基本沿着天山山体和山前洪积扇及低山的地貌分界线展布·在构造位置上大体沿着准噶尔汗国南缘断裂延伸。地表破坏带不同部位的破坏类型不同,东部以滑坡和地震崩塌为主,中部主要表现为顺冲沟的裂缝和小型滑坡·西部则主要发育断续的滑脱陡坎。
参考资料
新疆玛纳斯地震.中国科普博览.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