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菩米

菩米

菩米,也称熟米,是稻谷经熟制晒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的大米。菩米对应的谷叫“菩谷”,即“熟谷”。是五华县特产之一,其他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也有一定的人制作吃用。菩米与普通大米相比,由于已经经过煮熟和晒干的处理,因此在烹饪时可以节省一些时间。此外,菩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可能也与普通大米有所不同。在一些地区,菩米可能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而受到欢迎。常用来煲粥、“炒米橙”(客家人的传统爆米花)。盛产于广东省五华县。

性质特征

菩米,比普通生米略显粗大,黄白色,半透明,水洗后更具晶莹剔透,质地坚韧,不易断粒,米气芳香。比普通生米稍微易受潮一点,密封保存才能存久。经常食用的和生米一样通风、干燥、阴凉即可。菩米作为大米的一种,富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菩谷谷壳比生谷谷壳易碾去,加上菩米比普通生米粗,且质地坚韧不易断粒,固从体积上看菩谷比一般稻谷的出米率高。

膳食功效

菩米煮时可稀可干。煮稀饭时味更佳。熬粥或煮饭与生米相比,方法相同,放水量稍多一点。菩米可单独煮粥,也可按适合自己口味的比例将菩米、生米混合煮粥,还可煮萝卜粥、赤豆粥,鸡肉粥猪骨粥牛肉粥鱼肉粥、鱿鱼粥等荤素粥。

常用食法

荤粥:将250克菩米配2000克水煮开后,放盐、猪骨或鸡肉等肉类,煮熟后放入自己喜欢的佐料(如姜、葱、蒜、香菜、胡椒粉等)即可食用。

素粥:将250克菩米配2000克水煮熟后即可食用。

煮饭:将250克菩米配900克左右水煲好即可食用。

制作过程

菩米的制作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关键在于精准地把握好水量和火候。稍微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烧焦。菩米中有偏黑或黑色的米粒时往往就是有烧焦的情况。

菩米一般选用刚收割回来还没晒的稻谷,必要时也用晒干的稻谷来制作。制作菩米大致有烧开水浸谷、烳谷、晒谷、谷等工序。

1.烧开水浸谷。锅内先加入水,烧开后把谷入锅,开水浸过谷面,盖上盖。

2.烳谷。开水浸泡约六小时后锅里上下层的谷分别打起,倒置上下层谷的位置重新放入锅里,再加适量水,盖上盖,烧水,谷壳刚开裂为正好。此时锅里会有“噼噼啪啪”的声音。开盖起锅滤水。

3.晒谷。把烳好的谷放进箩筐滤去水后,挑到晒场上摊开晒干。烳过后的谷很容易晒干,阳光好的话一个上午就可以晒干。晒得太干,米色比较金黄;晒得刚好干,米色就成黄白色。

4.砻谷或碓捣。将烳好的菩谷放入碓捣器的石坑槽内捣去谷壳,或放入砻谷器入谷槽内磨去谷壳。现代科技进步,碾米机代替了碓捣器和砻谷器,但对菩米来说碾米机碾出的米碎粒较多,米皮破损大。

保存方法

由于菩米经过熟制和晒干,相对容易保存,不易变质

推广价值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传统美食的关注,菩米有潜力作为一种特色食品被更广泛地推广和接受。

起源考究

传说客家先民辗转来到了五华琴江两岸扎根,由于粮食紧缺,青黄不接,经常饿死人。有一年,一个年轻的少妇走进禾穗还处于半成熟的稻田里一边摘禾穗一边流泪说:“吃也死,不吃也死。”这时一位老太婆走上前问少妇为什么这么伤心。少妇告诉老太婆:我的老娘已三天没饭吃,再不吃就会饿死。少妇按老太皮说的如法炮制,吃后果真没事。少妇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左邻右舍,一传十,十传百,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有人问少妇那个老太婆是谁。少妇说好面熟,但说不出是谁。一天,少妇去观音菩萨处烧香抬头一看,猛然想起那个老太婆长得跟菩萨一个样。为了纪念观音菩萨救命灵方,乡亲们就把这种熟制的稻谷叫“菩谷”,其米叫做“菩米”。

传说虽美丽动听,但毕竟是传说。能找到较远的历史记载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有关时任永安市福建省现三门市下的永安市)知县的陈荣祖的文字记载中提到过熟米的制作过程。食熟米习惯流传至今。

总的来说,制作菩米是客家先民南迁闽粤适应当地水土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

广东省梅州广播电视台《这里是客家》栏目中做过客家传统手工之一的菩米专题报道。

参考资料

五华菩米“出道记”.今日头条.2024-08-24

菩米盛宴,十里飘香!是你记忆中的味道吗?.腾讯网.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