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鲨
角鲨学名佛氏虎鲨,是一种软骨鱼纲板鳃亚纲虎鲨属虎鲨科的鲨鱼,俗名角鲨。它是一种小型鲨鱼,通常长1米左右,头部短而钝,眼睛上方有脊,背鳍高且有大刺,身体呈棕色或灰色,有许多小黑点。佛氏虎鲨分布于北美西海岸的沿海水域,从加利福尼亚州到加利福尼亚湾。幼鲨和成年鲨鱼在空间上分离,前者喜欢深沙滩,后者喜欢浅岩礁或海藻床。佛氏虎鲨是缓慢移动的独居掠食者,夜间狩猎,白天躲在喜欢的庇护所里。成年鲨鱼主要捕食硬壳贝类、棘皮动物和甲壳亚门,而幼鲨则更喜欢软体动物门。佛氏虎鲨的繁殖是卵生的,雌鲨在2月至4月期间产下最多24个卵。佛氏虎鲨在美国海岸面临的威胁较少,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尚未确定其保护状况。它们在墨西哥被用作食品和鱼粉,而在加利福尼亚州,它们的刺被制成珠宝。佛氏虎鲨通常不会攻击人类,容易在圈养环境中维持生存。
体型特征
佛氏虎鲨(学名Heterodontus francisci),俗名角鲨,最大总长度为120厘米。但是,大多数成鲨只能长到96厘米。新生的幼鲨长15-17厘米。上颚齿数为19-26齿,下颚齿数为18-29。前牙小而尖,具有一个中央尖瓣和一对侧尖瓣。口腔两侧的牙齿越来越大,像臼齿,被用来压碎食物。成鲨每平方厘米有200个细齿,小而光滑。头短而钝,眼睛上方有很高的脊。第一背鳍和第二背鳍以及肛门鳍上都有刺。第一背鳍起源于胸鳍基部。还会利用其肌肉发达的腹鳍作为原始的脚沿着底部移动。眶上嵴中等偏低,后突截断。眶间空间是深凹的(脊间的深度小于眼长的四分之一)。眼睛也缺少刻痕膜。前第一背鳍长度为体长的22-27%,肛门尾间隙为4-8%。成鲨的第一个背鳍中等高,呈半镰刀形,高度为长度的9-14%,比腹鳍稍大。第二背鳍起源于骨盆鳍末端的上方或附近。第二个背鳍略带镰刀形,与第一个背鳍的大小大致相同。肛门鳍呈次棱角状,稍镰刀形。
背鳍表面深至浅灰色或棕色,在身体和鳍上有暗褐色或黑色斑点,通常小于眼睛直径的三分之一。较小的斑点特别集中在头和尾巴上。腹侧为黄色。
栖息环境
佛氏虎鲨在暖温带到亚热带水域很常见。通常沿大陆架发现,水深152米。然而,它最常见于2-11米,更喜欢20℃的水温。在冬季,它们会迁移到水深超过30米的地方。有趣的是,该物种按年龄分类。35-48厘米之间的幼鲨通常出现在40-150米的沙质底部。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越来越接近较浅的栖息地,从而减少了年龄组之间的竞争。成鲨生活在洞穴和裂缝的岩石礁上。它们是夜间活动的,每天从黎明到黄昏都在同一地点休息,猎取1000平方米的一小块土地。
分布范围
佛氏虎鲨分布于东太平洋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加利福尼亚州中部至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湾,亦有可能出没于厄瓜多尔及秘鲁。
生活习性
佛氏虎鲨大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则显得懒洋洋的。由于个头比较小,它们的天敌比较多。不过,它们也有制敌的秘密武器——背脊上的尖刺就是专门对付捕猎者的。 捕猎者就算已经将它们吞进嘴里,尖刺也会让其难以下咽,只能吐出来。所以,背上的尖刺就是佛氏虎鲨最好的防御武器。
佛氏虎鲨会吃许多类型的小鱼,主要包括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但是,它们的主要主食是软体动物门、海胆和甲壳亚门。由于佛氏虎鲨是相当不活跃的,因此其宁愿等待猎物游过来,然后攻击它并吃掉它们。但是佛氏虎鲨并不一定会躺在那里等着食物来。
繁殖方式
雌性大约在58厘米处成熟。而雄性则较小,成熟时长在56-61厘米。在12月至次年1月交配。雄性追逐雌性,直到后者准备好,然后都掉到(海底)底部。雄性用牙齿抓住雌性的胸鳍,并在泄殖腔中插入一个单囊;交尾持续30-40分钟)。交配几周后,雌性将把受精卵放在岩石中,在那里受精卵会在6-9个月后孵化。
佛氏虎鲨所产的卵呈独特的螺旋状,它们多半会将卵进动岩石的缝隙里鱼卵在牢牢固定的情况下,可以顺利成长为条小佛氏虎鲨。
物种对比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用途
佛氏虎鲨的肉通常不食用,通常被捕捞丢弃,但可以用作鱼粉。它们在公共和私人水族馆中很常见,可以长期成功饲养。经济价值不大,最重要的价值来自研究。佛氏虎鲨可以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生存长达十二年之久,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这很重要,因为大多数鲨鱼在被囚禁后不久就会死亡。通常是因为他们停止进食。因此,对于希望研究鲨鱼的科学家来说,佛氏虎鲨被证明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们在墨西哥被用作食品和鱼粉,而在加利福尼亚州,它们的刺被制成珠宝。
参考资料
【rlyl物种说】今日--佛氏虎鲨(California horn shark).网易.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