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化学
天体化学是一门研究天体及其他宇宙物质化学组成和化学过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元素与核素的起源、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以及地外物质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天体化学既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天文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历史沿革
天体化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33年,当时瑞典化学家J.J.贝采利乌斯首次分析了石陨石的化学成分。1858年,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通过研究太阳光谱开始了对陨石化学成分的光谱分析研究,这标志着对恒星和其他地外物质化学成分与化学演化的研究的开端。1917年,W.D.哈金斯通过对多个陨石样本的分析,发现了元素丰度的偶数定律。1930年,I.伊达·诺达克-塔克和W.诺达克提出了元素的宇宙丰度概念。1937年,V.M.戈尔德施密特,1956年H.E.修斯和H.C.尤里分别提出了元素及核素的宇宙丰度模型。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与美国等国家发射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器,对地球高层大气、行星大气层、行星表面矿物组成、行星地质构造等多个方面的探测取得了显著进展,极大地促进了天体化学的发展。此外,对石陨石和南极洲采集的陨石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为了解元素丰度与起源、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内容
太阳星云的物质来源、形成与演化
太阳系的主要物质来源于太阳星云,其中包含的元素在凝聚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最终形成了太阳系内不同化学组成、结构和质量的各种天体。
行星化学研究
行星化学研究涉及行星大气层、内部化学分异、地质过程等多个层面,旨在揭示行星的形成演化机制。
比较行星学研究
比较行星学通过比较不同行星的特征,探究行星演化的共同规律和特殊现象。
小天体化学研究
小天体化学研究重点关注小行星、彗星、石陨石和宇宙尘等未经过剧烈变质改造的天体,以了解太阳星云的原始化学成分。
陨石研究
陨石研究涵盖了陨石的矿物、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同位素组成测定,用于推断太阳系的物质来源和演化历程。
宇宙尘埃和陨石消融型尘埃研究
这类研究有助于理解地球与行星际空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地球上特定岩石类别的物质来源。
天体年代
天体年代研究通过测定天体演化关键事件的年龄,建立了天体演化的时间序列,为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标尺。
星际有机分子与天体中有机质的化学演化
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到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和分类,以及天体中有机质的特征与演化,对于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元素的丰度与起源
元素丰度与起源的研究涉及宇宙核合成、恒星核合成等多种过程,揭示了元素在宇宙中的分布和演化。
宇宙线化学
宇宙线化学研究宇宙线中元素的丰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宇宙线与天体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宇宙成因核素。
天体撞击地球引起的灾变
天体撞击地球可能导致全球性的环境灾变和生物灭绝事件,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历史上的大规模灾难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途径
天体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对天体样品的实验室研究、空间探测器的近空探测以及空间探测器的着陆探测。这些方法能够获取丰富的天体信息,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天体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同位素年龄和形成演化。
参考资料
天文学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 | 中国天文学2035发展战略.网易.2024-10-31
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2024-10-31
光谱分析法的诞生-光艳夺目的绚丽彩带.百家号.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