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语
对联,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是中原地区特有的文学形式。它是由两部分互相对仗的文字构成,分别为上联和下联。对联与悬挂在壁柱间的横批密切相关。对联的特点在于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了中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历史探源
起源
楹联,作为一种对仗的文学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二元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这种思想观念不仅存在于哲学理论中,也在汉族的心理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联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两”、“对”形式的执着和迷恋。
语言寻根
对联的本质特征是对仗,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均体现出这一特性。对联的对仗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体现在文字的整齐对称上,使其兼具语言艺术和装饰艺术之美。汉字的方块形态和音调系统,使得对联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充分发挥。
其它说法
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最初被称为司马攸。有学者提出,中原地区最早的楹联可能出现在唐朝。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与其所依托的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密不可分。
发展阶段
对联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和律偶阶段。这三个阶段见证了对偶句从单纯的修辞手法到成为特定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以及对仗技巧的不断精细化和完善。
示例
一字联
- 墨(对)泉
- 墨(对)柏
二字联
- 春花(对)秋月
- 汉赋(对)楚辞
- 书山(对)学海
- 小红(对)丹瑶
三字联
- 水底月(对)镜中花
- 水帘洞(对)花果山
- 飞鸟尽(对)良弓藏
四字联
-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 山清水秀(对)地杰人灵
-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五字联
-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六字联
-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
七字联
-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曼陀罗
-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 马尾松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八字联
-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多字联
-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参考资料
对联例话(2):联语的称谓.中国对联网.2024-10-22
「对联」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分类?.知乎.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