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相对性原理

相对性原理

相对性原理是力学的基本原理。对自然的研究和对自然力量的利用从一开始就是同使物体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物体到另外一些物体的距离随时间发生变化,当这些“另外的”物体依然是所论物体的不可分割开来的背景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用数列对应于该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改变,也就是不能对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施行参数化。艾萨克·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在其根据运动三定律得到的第五个结论里面清楚地陈述了相对性原理。

简介

给定一个物体,它相对于一些物体运动,标志出这些物体,然后用数列与这些距离相对应,于是这些物体就成为参照物,而给定物体到这些物体的距离的全体就成为参照空间。对应于距离的数之全体组成为一有序系统。这样同参照物联系在一起的坐标系,也就被引进来了。所谓处所的相对性原理就是坐标系的平等性;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的可能性;以及给出坐标变换时物体内部的特性和物体内部的各质点的距离及其结构的不变性。

相对性原理说的参考系平等用空间描述是,无论静止系还是运动系空间的各向都是平等的,以参考系的实验物体为原点,一米的距离是相等的,静止系内的一米与运动系的一米相同(指的是静止系内的一米拿到运动系与运动系的一米相同)。静止系与运动系的空间能够通过一定的关系转换也是因为两者都是空间的一部分。

空间上的任一点是不动的。空间上一点,通过不同的物体描述可以不同。

(物体可以是参考系。)例如在静止系中运动经过10米远的地方,在另一运动参考系看来可能就是100米。‘10米远的地方’说的是终点,没说起点。而这个10米与100米表示的是空间上的同一个点。正因为如此两者才可以互相变换。

相对性原理,运动系与静止系是平等的,运动系中的1米与静止系中的1米相同。所谓一米(就是空间大小)指的是空间上不同两点间的空间间隔。无论我们用静止系描述空间上的点,还是用运动系描述空间上的点,空间两点间的间隔是不变的,是相同的。例如上面,静止系从10米远的地方到11米处,在运动系就是100米远的地方到101米处。(解释)

概念解释

力学的全部发展过程(包括其形成过程)一直同参照系统变更时扩大物理客体不变性概念的范围联系在一起的。在十七世纪不仅已然判明物体的结构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而且也明确了从一个坐标系过渡到另一个相对它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时,力和加速度之间关系的不变性。这就是用现代物理语言陈述的伽利略·伽利莱伟大发现的内容。它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真正起点。倘若地球不是一个被赋予特权的参考物,倘若宇宙间根本就没有这种物体,这就表明空间中所有的点和所有的方向都是平等的,即空间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这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中心思想,它发现于十七世纪并一直延续到今。

物理学者

牛顿

绝对运动的概念

艾萨克·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在其根据运动三定律得到的第五个结论里面清楚地陈述了相对性原理。但是,牛顿力学没有绝对运动的概念是不行的。绝对运动概念是同力和加速度联系在一起的。从运动学来看,力的作用不是单值的。比如在一个计算系统中力引起某个加速度,那么在另一个相对于前者是以加速运动的系统中它却可以引起另一种加速度,当然也包括加速度为零的情况。因此只有根据动力学的效应,根据引起绝对加速度的系统中的力才能把绝对运动加以标志。艾萨克·牛顿用把水盛在旋转着的桶中的著名的实验作为证明存在着绝对运动和绝对空间的判定实验。这时水将沿着水桶的边缘升高;倘若水桶不动,而其周围的空间绕着水桶旋转的话,这种现象或许不会发生。对牛顿来说离心力的存在是有利于绝对运动的决定性的论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全部内容和牛顿建立起来的宇宙体系都是同这种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即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质所产生的作用来解释离心力。在解释离心力发生时,这一著名的牛顿现象并没有提供转动与具体的物理实体有关系的根据。因之艾萨克·牛顿把转动和加速运动都认为是相对于空间本身的。然而不管把这个结论形而上学地加以绝对化的企图如何,它本身还是同十七到十九世纪的天文学、力学和物理学的认识相适应的。

绝对空间的概念

由于提出绝对空间这一概念使得牛顿能比勒内·笛卡尔相对主义又向前作了一系列发展。按照牛顿的理解,所谓绝对运动并不是相对于一些个别的物体,而是相对于空间。牛顿所主张的这种绝对静止的空的空间可以看成充满整个宇宙的,数目不定的,离散存在的物质和“宇宙气”的总代表。是否可以把天体的总和看成是那种“被赋予特权”的参考物甚至就看成是上述那种空间呢?这里还要再谈一下那种不可分割开来的实在。所谓物体相对于空间运动本身就意味着把一个被个体化的物体同一个不可分割的背景(即把物体加以个体化之后所剩下来的整个宇宙)加以对照。艾萨克·牛顿认为加速度就是相对这一没有被明确的背景而言的。然而在每一个具体的动力学的课题中他必须应用和具体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某个计算系统。因而在给出动力学课题的范围后必须把相对静止的物体和与具体物体无关的,作为绝对空间出现的,被赋于特权的计算系统加以区分。在《原理》一书中这部分内容放在基本定义之后进行了叙述。

相对运动的概念

这里我们暂且把这种未予明确的绝对空间的概念放在一旁,先来谈谈相对运动概念。这个概念在应用到自由度数很大甚至无限大的系统时就会受到限制。可是只要我们回到那种不可分割的,整体连续的表象,只要我们放弃单个物体位置和运动的参数变化以及为些所必备的坐标系,那么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对立就被撤消了。对某一宏观体积中质点的热运动来说,相对性的概念就没有什么用途。不过当我们规定系统的自由度数不太大,并且可以不间断地记录每一质点的位置和速度,那么相对性的概念还可以保持下来。这样,要是可以把宇宙气体(不去研究里面个别质点的位置和速度)同连续介质组成一体的话,艾萨克·牛顿的绝对空间或许就获得理性主义的意义。当绝对空间具有洛仑兹那种全部充满空间以太的特征的时候,绝对空间也同样会获得唯理论的意义(尽管已为后来的一系列实验所驳倒)。

伽利略

一切彼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对于描写机械运动的力学规律来说是完全等价的。并不存在一个比其它惯性系更为优越的惯性系。在一个惯性系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够确定这一惯性系本身是在静止状态,还是在作匀速直线运动。

爱因斯坦

伟大的物理理论家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一个关于时间的膨胀效应,他指出时间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是相对存在的,而不是绝对的。

爱因斯坦通过推论发现,运动的惯性系时间要比相对静止的惯性系时间走得要慢,这就是时间的膨胀效应。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

这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推论,时间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渐渐的慢下来,这一结果来自于尺缩效应的方程式(如下)。

长度尺缩效应的内容是:在某一个运动的参考系中,对一根沿运动方向放置且相对于此参考系静止的棒的长度要比在一个静止的参考系中测得的此棒的长度短一些。这种情况被叫做长度收缩效应,或尺缩效应。这个效应显示了空间的相对性,对于同一个物体,在相对于该物体运动的参考系中,沿运动方向测量它的长度,所得的结果要比在相对于该物体静止的参考系中测得的同方向长度短一些。

从尺缩效应中可以看出,棒的长度会随着相对速度的增加而减短,由于棒是实体,不具有无限的压缩性,因此,当相对速度达到光速时,棒的长度不可能变为零,并消失在相对者的目光中。以此种原由超越光速更是不可能的任务。

从这个方程式中还可以看出,方程式中的物理量有长度,速度,还有光速等物理量。长度是一个固有的不变量。速度则是相对的速度,这是一个相对的变量。还有一个光速,是光的传播速度,它在这个实验里不是指物体的速度是光速的,而是指光到达观测者眼中的速度是光速的。

有了这三个物理量,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如运动的参考系和静止的参考系),通过几何这一工具对物理量进行关联,很容易得出尺缩效应的方程式,因此,从本质上说,这一效应只不过是一种光学的现象,而非真实的收缩。

时间的膨胀实验中,也存在一个收缩因子(如上),这个收缩因子是导致时间膨胀的重要因素。关于时间的现象在物理史上有一条非常著名的佯谬实验,即双生子佯谬,实验是这样的:

一对双生子A和B,A在地球上,B乘火箭去做星际旅行,经过漫长岁月返回地球。相对论断言,二人所经历的时间不同,B旅行回来后将比A年轻。

在前面,我们已经求证了尺缩效应,只不过是一种光学的现象。因此,双生子佯谬的现象不可能发生(这里只讨论时间的受速度的影响而产生的膨胀效应)。

我们从生理的角度来做一个实验,假如人体内有一部时钟,用来记录生命进展的快慢。按照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如果相对速度达到光速,那么这部时钟就会停下来,它意味着人体内的一切代谢都停下来,就像一个死人。我想如果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坐飞船旅行的人一样可以进行新陈代谢。再假如如果飞船上放在一瓶容剂正在发生化学反应,当飞船加速到光速时,反应就会立即停下来,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新陈代谢与化学反应也并未停止,时间静止,只是相对于以光速运行的物体来说。

举一个例子,坐飞船旅行,飞船此时若相对于一个人是光速,在飞船内看到的事物,都没有变化,因为那些事物相对于那个人来说也是光速,而在飞船内看那个人是静止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