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真藓

真藓

真藓(拉丁学名:Bryum argenteum)植物体密集丛生,银白色、灰绿色。生于住房周围和低山土坡及薄土岩面或火烧后的林地。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根据外壁纹饰可分为:类型I,棒状突起顶端圃钝;类型Ⅱ,棒状突起顶端尖或具散突起;类型Ⅲ.棒状突起顶端膨大成半球形。根据孢子直径的大小,可分为3个类群。

形态特征

真藓属植物,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分离后逐渐发育成球形或近球形的单细胞孢子。孢子多为黄褐色或黄绿色,均具萌发孔(Apern—re),即近极薄壁区。物种问孢子直径差异较大,最小的为9.8lam,最大的达28.2肿1。在光镜下观察,Bryum c0,D . turn等8个种的孢子外壁显示近于平滑,B.1onchocaulon等5个种的孢子外壁具细疣。

然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13个种的孢子的外壁均具棒状突起,但棒状突起的高度以及顶部的细微结构有差异。

生长环境

常在山地土坡及岩面着生,偶生于树干、树 枝上。

分布范围

真藓属以我国及世界各地分布广泛的葫芦藓为例。

葫芦藓为小型土生藓类,着生在潮湿与富有有机质的地方,常见于火烧迹地。植物体治理,丛生,茎短小,基部生多数假根,叶丛生于茎中上部,长卵形,中肋一条,叶片全部有一层细胞组成。雌雄同住,雌雄生殖器官的分别生于不同的枝端。产生雄性生殖器官,的枝端叶较大,聚晟枝端如花朵状,中央有多个呈橘红色的佩斯或称隔丝总称雄器苞。

分布于世界各地。

真藓属

真藓纲的一属。植物体多密集丛生。叶常内凹,阔卵形、卵形、披针形等,叶基常较狭而下延多有分化的边缘;中肋1条,多较粗。孢子体的柄多为红色,上部常弯曲呈弓形,孢蒴多下垂,圆筒形、梨形或棒槌形,蒴齿2层,内外齿等长。

本属种类多变异复杂,已记录800种以上。其中分布最广而最常见的为真藓(即银叶真藓)、丛生真藓等。

真藓目

(Bryales)是真藓门、藓纲、真藓亚纲的1目,历来的含义较广。分类 真藓目曾包括泥炭藓类黑藓类之外的所有藓类植物。

M. 弗莱舍尔(1920~1924)和V.F.布罗泰鲁斯(1924~1925)把烟杆藓类和金发藓类植物从真藓类的顶蒴类群中分出。 1954年,H. 赖默斯提升真藓类植物为亚纲,与泥炭藓、黑藓、烟杆藓金发藓亚纲相并列。

现在,原广义的真藓目已分为无轴藓目(Archidiales)、曲尾藓目(Dicranales)、凤尾藓目(Fissi-dentales)、丛藓目(Pottiales)、紫萼藓目(Grimmiales)、葫芦藓目(Funariales)、光藓目(Schistostegiales)、真藓目(Bryales)、变齿藓目(Isobryales)、油藓目(Hookeriales)、木灵藓目(Orthotrichales)、羽藓目(Thuidiales)和灰藓目(Hypnobryales)。

真藓目现可分为6个亚目:真藓亚目(Bryinales)、桧藓亚目(Rhizogoniinales)、树灰藓亚目(Hypnodendriinales)、珠藓亚目(Bartramiinales)、木毛藓亚目(Spiridenti-nales)和美姿藓亚目 (Timmiinales)。中国有上述各亚目的代表属、种。

1960年,在苏联西伯利亚和乌拉尔以西的北部地区的二叠纪地层中,发现有真藓目植物的化石标本,这是迄今有关该目植物的最早记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