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崇建
季崇建,男,著名佛像、青铜器鉴定专家。曾供职上海博物馆二十年。为上海敬华、上海崇源、崇源国际(澳门)、崇源抱趣(香港)等艺术品拍卖公司主要创办人及CEO。
人物经历
从专家到儒商
2000年成立敬华拍卖行的时候,国内拍卖行正值迅速发展期。初涉拍卖行业的季崇建,对拍卖一无所知。博物馆的经历对他既是一种羁绊,也是一笔财富。但是经过一场拍卖的历练,季崇建逐渐适应了商场,而作为博物馆专家的优势也开始显现出来。在敬华成立前,上海市已经存在多家艺术品拍卖行。但是新成立的敬华却能一举打破他们的成交纪录,原因除了那时的轰动效应,还有季崇建在博物馆时期积累起来的收藏家群体。
感受民营拍卖行的机遇
适应了市场以后的季崇建,开始对拍卖行的经营感到驾轻就熟。2002年,他干脆和三位博物馆的老友合资创办了自己的崇源拍卖行。
9名员工,10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作为当时唯一一家纯民营背景的拍卖行,崇源创办之初,季崇建也感到了困惑,“过去我是打着博物馆的牌子问藏家要东西,人家不管怎么样都会相信你。但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人家相信民营拍卖行,相信我们的做法和国营拍卖行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后续服务比别人还好呢。”
不过民营拍卖行,也有灵活机动的优势。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时期,全国拍卖行业都受到影响。国家在4月21日宣布,停止30人以上的会议,这时正值各大拍卖行春季拍卖前夕,禁令一出,拍卖行只得纷纷取消拍卖、退回拍品。
季崇建回忆道:“全国4月21日发的通知,而我们恰巧在4月20日拍完。我还记得拍卖现场已经有很多人戴口罩了。虽然当时市场已经感受到了一些‘非典’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也拍得相当不错,一下子拍了将近6000万元。”
现在回想那第二场拍卖的千钧一发,很多人说是巧合,而季崇建则更愿意将它归功于民营拍卖行的灵活策略。“当时正是因为公司刚刚成立,想提早拍卖避开竞争的,没想到因此避开了一场大劫。所以民营也有民营的好处。”
这正巧是崇源成立后的第二场拍卖。对于一个拍卖行的生存来讲,这第二场拍卖能否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场拍卖的成本是600万元,拍卖结束后佣金将近1000万元,但是收款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到第二、第三场拍卖,公司才能进入正常的资金循环。如果说这第二场没有拍,崇源可能就不行了。”
走向国际拍卖市场
季崇建形容“非典”为一场“革命”,在“后非典”时期,艺术市场突然升温,“觉得好像钱都不是钱一样,大家都蜂拥而至来抢这些东西。很多资金都往里面砸进来。”
非理性投资的副作用在2005年底终于显现了出来。这年的秋拍,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下调,当时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书画板块受挫最为严重。全国众多大拍卖行当年的成交额都有所下跌。
而季崇建却在这个时候走出了一步奇着——在澳门开设分行。“之所以设立澳门崇源,一是想促进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二是当时我们感觉到内地艺术品市场有滑坡迹象,以期与上海崇源能互为补充。居然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2006年,上海崇源只在8月份举行了一场“大型经典艺术品拍卖会”,年初和年终均以小型拍卖会过渡。而澳门崇源则举行了春秋两次大拍,5月2日的首次拍卖就创下了逾2.2亿港元的成交额。这虽然是国内拍卖行首次走入国际市场,但崇源的小门类精品成交情况已经令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行都感受到了压力。
现在崇源的资产已经从5年前的1000多万,发展到过亿。今年崇源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开设了分行,明年还计划将拍卖会开到东南亚国家。
参考资料
拈花微笑.豆瓣读书.2024-07-03
SIVA新书推介 | 《金石长寿——慎堂藏拓注释与题跋·初编》.微信公众平台.202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