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
赵望云(1906-1977),现代画家,河北束鹿人。早年与王森然、李苦禅等组织吼虹艺术社,1937年创办《抗战画刊》。擅长山水、人物,创作面向生活,画风于质朴厚重中蕴含秀雅,尤长于表现陕北地区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为长安画派的开创画家之一。1946年到西安市,在八路军办事处领导下,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创办《雍华图文》杂志。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主要作品有:《农村写生集》、《西北旅行画集》、《埃及写生画集》、《赵望云画集》等。
人物简介
赵望云,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9月30日生于河北束鹿(今辛集市),又名新国。1977年3月9日病逝于西安市。中原地区现代著名国画家,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河北省束鹿市人。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
艺术履历
赵望云,高小毕业后初曾做学徒。1925年秋由表兄王西渠资助赴北京入私立京华美专学习绘画,半年后转入国立北京艺专专攻国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28年在北京师范任教,1930年在北京吼虹社任主编。1932年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1933年至1935年任天津市《大公报》旅行记者,1933年在河北省农村写生,作品在《大公报》连载。1934~1936年又到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等地农村写生,作品描绘了饱经战乱摧残的农民的贫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获平民画家的称号。1935年应冯玉祥邀请,合作出版了《泰山社会写生诗画石刻集》。抗日战争期间,在冯玉祥资助下,和老舍在武汉创办《抗战画刊》,后深入西南、西北各地旅行写生,在西北风土人情影响下,形成简括淡远、朴实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40年代转赴西北,描绘西北地区的山川风光和农村风物,并作敦煌市之行,临摹四大石窟壁画。1949年后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陕西分会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著名画家黄胄、方济众、徐庶之为其门下弟子。五六十年代与石鲁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陕南秦岭林区、三门峡市水库工地,创作了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作品。曾出访埃及写生。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开创“长安画派”。
艺术特色
赵望云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面向生活,画风质朴浑厚,骨高气雄。以人物、山水著称。作品的创作内容十分广泛: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脉、风沙弥漫的弋壁滩、三门峡水利工程、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南海之滨、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
他所表现的题材,前人很少表现过,因而也无成法可循。这使他在写生实践中下了很大的功力。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对国画传统的笔墨表现方法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创新。他的早期作品,很重视捕捉人物的神态感情,所绘形象生动,韵味无穷。从4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笔墨趋于成熟,不论随意挥洒,还是精求工致,都能形神兼备。50年代以后的作品,笔墨技巧已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线条刚柔相济,墨色溶化滋润。
赵望云的写生,早年多画人物,后来逐渐以山水为主。但是他画山水也是旨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与人物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很少画纯风景性质的山水画,更不画闲情逸致的骚人雅士和达官仕女。他认为“一切快乐都是劳苦换得,风景的优美,亦多因为人的活动”。所以他能根据不同的题材、环境、运用娴熟的多变的表现方法来描绘丰富多彩的自然物象。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农村写生集》、《塞上写生集》、《黄河写生册》、《林区写生册》、《西北旅行画集》、《埃及写生画集》、《赵望云画集》等。
画作《深夜行》赏析
以中国画水墨来表现夜景,一直是有相当的难度,因为与西方油画不同,传统中国画并不直接表现光线。前人的山水画在很多时候是通过在空中勾画日月来标示时间的。然而追求含蓄洗练的赵望云,显然已不愿重复这一较呆板的程式了。
画家创作于晚年的《深夜行》,用笔十分放松,运用了泼墨渲染和大写意笔法,在看似随意中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画面用笔不多但仍令人感到十分丰富,这是通过山崖及树木的黑色浓淡对比和笔触的巧妙变化实现的。引人注目的是,画家通过这样的画面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寂的气氛:山腰间一人独马行进在羊肠鸟道之上,这样冷清的情景正暗示了深夜这一独特的时间。构思之巧,正如前人绘“深山藏古寺”诗意,只画一僧下山挑水,不显一檐片瓦,画家立意已深得中国传统艺术含蓄蕴藉之妙。
社会评价
赵望云除了对现代山水、人物画方面取得成就之外,对于家畜动物的描绘也有新的创造。特别是他画的毛驴、造型准确。笔简墨润、形象生动、活泼可爱,所以解放前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赵望驴”。当今画驴名家黄胄,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而有所发展的。
赵望云曾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他对培养艺术人材,倾注了不少心血,当今国坛名家如黄胄、方济众、侯声凯、徐庶之、赵振川等人,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如今仍活跃在陕西省及全国画坛的崔振宽、王宝生、王西京、王子武等长安画派代表人物均是他的学生。
赵望云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郭沫若早在40年代初就写诗评价到:“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
赵望云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艺术大家、20世纪中国画坛大众化艺术思潮的先驱、“长安画派”的奠基人和创始人。此拍品是画家早年作品,洛神神情婉转,衣带飘扬,飘举的衣带衬托出其正乘云徐徐行于浩的水波之上,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
一代宗师
纪念一代宗师赵望云百年诞辰
赵望云,是现代中国画坛上一个一度被历史所忽视,然而却是一个绝对应该受到人们强烈关注的重要的画家。在关注现代社会、现代生活,在艺术走向民众、表现民众的世纪性大潮中,赵望云以他曾经拥有过的无与伦比的影响,成为艺术大众化的当之无愧的先驱。
赵望云(1906―1977),1906年9月30日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周家庄一个兼营皮行生意的农民家庭里。从小对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父亲的去世,家道的衰落使赵望云15岁就被迫去皮店当学徒,20岁左右,才由亲戚资助去北京学习美术,先后在京华美专和国立北京艺专学习。中途辍学,流落社会自学绘画的赵望云在王森然的影响下学习了国内外一些进步的文艺理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由此而来的艺术为民众服务,“走出象牙之塔”的时代风气影响下,决心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现实人生。22岁的赵望云和李苦禅、候子步等人组织“吼虹艺术社”,决心改革中国画。这以后,赵望云开始创作大量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表现农村生活和民间疾苦的作品,成为本世纪中国画坛这种“为人生的艺术”和返归民众倾向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代表。赵望云的反映现实的绘画受到人们的关注,著名的《大公报》开始邀请赵望云担任其“旅行写生记者”,以绘画的方式对社会现实生活予以真实报导,其画作又以《赵望云农村写生集》结集出版。“布衣将军”冯玉祥主动邀请赵望云,以冯诗配其画的方式再版其写生集,赵望云声誉为之而鹊起。这以后,赵望云和冯玉祥多年合作,绘制了“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主编了《抗战画刊》。三十到四十年代,赵望云又连续出版了《赵望云塞上写生集》、《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集》、《赵望云旅行印象画选》、《赵望云西北旅行画记》,并在《大公报》、《宇宙风》、《北洋画报》、《抗战画刊》上发表大量作品。此期在西南和西北长期的旅行写生奠定了赵望云绘画的坚实基础。五十年代,赵望云一度担任西北地区美术部门的领导工作如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美协西安分会主席等职,领导了对莫高窟的接收、西北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同时在西北地区各地写生,去埃及访问。1957年,这位中国画坛少有的思想先进关注社会的画家却被定为“右派”,强大的政治、社会压力给赵望云的后半生罩上了浓重的阴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更给赵望云带来灾难性的长期打击。这位至死未得“平反”的一度叱咤风云的画家尽管仍尽可能地坚持作画,也在此期使受其影响的西安市画家群体获得了风格独具的“长安画派”的美誉,但仍在1977年3月29日含冤病逝于西安,他所取是的巨大的艺术成就也同样含冤而蒙尘。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确乎是应当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这位开时代先声的“群众画家”的时候了。世纪初的中国画界,因其画种的古老及惯性的强大,在大谈“美术革命”的当时,在大谈艺术走出象牙之塔和走向民间的二三十年代,像岭南三杰那样组织展览,林风眠那样搞艺术运动以教化民众已属难得;真正拿起画笔直接走到民间,乃至以绘画反映民间生活民间疾苦者寥寥。林风眠有《痛苦》、有表现劳工之《休息》等少量作品;广州的潘达微编辑过《平民画页》;潘达微、黄少梅1912年画过反映民间的《流民图》……但真正以反映民间民众疾苦为职事而专门之画家,就其创作时间之早、创作思想之自觉和作品数量之巨大与影响之深广,赵望云无疑当属现代中国画坛艺术大众化之先驱与代表。
作品价格
赵望云作品流传海外的不多,香港特别行政区市场出售的很少。
1989年11月,其作品《山村图轴》(117.5*42.5公分)卖到1.5万港元。
参考资料
赵望云.西安美术学院.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