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不老村
翁不老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地处糯良乡东北边,距糯良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41公里。东邻勐省镇芒阳村,南邻糯良乡怕秋村,西邻糯良乡南撒村,北邻糯良乡班考村。辖永冷、大寨村、新寨等三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150亩(其中:水田608亩,旱地3542亩),人均耕地2.7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2648.9亩,其中济林果地198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3亩,主要种植甘蔗、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11643.1亩。
人口
该村现有农户369户,共有乡村人口1551人,其中男性852人,女性699人。其中农业人口1551人,劳动力856人。该村以佤族为主,其中佤族1551人。
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2.5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98.35万元,占总收入的90%;畜牧业收入11.56万元,占总收入的2.6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7头,肉牛15头,鸡837只);林业收入15.34万元,占总收入的3.46%;第二、三产业收入17.29万元,占总收入的3.9%;工资性收入32 万元,占总收入的7.23%。农民人均纯收入2073 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1.7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8 人(占劳动力的23%),到省外务工181 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甘蔗、茶叶、烤烟,主要销售往县内。2008年甘蔗、烤烟、茶叶等主要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34.0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75.48%。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甘蔗、茶叶、竹子产业。
社会事业
到2008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415人,参合率91.23%;享受低保367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65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9公里。该村建有公厕4个。
该村建有小学1 所,校舍建筑面积393 平方米,拥有教师11人,在校学生257人,距离糯良乡中学9 公里。目前整个村委会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90人,其中小学生147人,中学生43人。全村建有图书室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路、电、电视、电话五通,村内无路灯。全村有54户通自来水,有31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85%)。有36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3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7.56%、64.76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0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7户(占总数的56%)。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7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7辆,农用车15辆,拖拉机8辆,摩托车19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5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5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9亩。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户;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3个自然村31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2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其他结构有42户。
人文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里的人民也不例外,至今这里仍沿袭佤族传统的风俗习惯,有佤族妇女自织的用棉线缝制的佤族传统服饰,有美味可口的鸡肉烂饭,香鲜不腻的烤乳猪、古朴独特的手抓饭、香醇美味的佤山水酒等佤山风味,保留着在节假日围着篝火打歌或为远方客人唱歌敬酒的民间传统艺术。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3人,少数民族党员53人,其中男党员49人、女党员4人。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7个村民小组。村内有3个妇女组织,3个治安联防队。该村建有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34人。
村务公开
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财务公开、政务公开、一事一议等。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多种方式公开。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7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292.16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劳8600个(劳均1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4.9万元,有固定资产54.29 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多种方式公开。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442.54元,新农村建设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73元;人均耕地2.7亩;人均经济林果1.31亩;全村有253院安居房、有364个科技明白人、有3个好的发展项目;有3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有村容村貌整治规划3个,有产业发展规划3个。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经济总量小,经济基础薄弱,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2、农业生产从硬件和软件投入上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3、群众经济基础薄弱,自身投入严重不足;4、以交通、水利、人畜饮水为主的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紧紧围绕县委“十一五”发展思路,结合实际,“稳粮调结构、巩固甘蔗、提升茶叶、长抓核桃、近抓烟畜”2、强化科技措施,提高科技含量,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3、切实加强高优蔗园的中耕管理;4、注重细节,狠抓落实,全民动员,加大泡核桃种植力度及加强中耕管理;5、扩大烤烟种植面积。6、发展竹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