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风二型反舰导弹
雄风二型反舰导弹,台湾“中科院”于1983年开始研制计划,设计方案是模仿美国"捕鲸叉"导弹系统方案,用目标指示雷达测量目标运动要素,火控系统据此计算诸元、装定并发射导弹,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为红外和雷达主动复合制导模式。
正文
雄风二型(Hsiung Feng II, HF-2)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发展的反舰导弹系统,于1988年2月29日正式公布。具有极佳的电子反反制(ECCM)能力。除舰射型外,另发展出陆射型和空射型,是台湾省武器发展史上第一种可被战机携挂并发射的反舰导弹。2000年时,台湾海军曾计划以RGM-84鱼叉(AGM-84反舰导弹)反舰导弹替换原装设于成功级巡防舰的雄风二型导弹,但因预算被删除而取消。2001年,陆攻巡航导弹版本的雄风二型导弹(即雄风二E型导弹)发展计划被公开,预计于2005年进入量产阶段,后因关键零组件筹获及预算编列问题。
衍生型
共有三种主要衍生型服役中。第一种进入服役阶段的是舰射型,首艘配备2座双联装箱型发射器担任测试任务的是DDG-915汉阳号驱逐舰。随后海军各水面舰艇陆续装备2座四联装发射器,除了济阳级巡防舰和基隆级驱逐舰。
空射型于1990年代早期出现,已知AT-3B自强号高级教练/轻攻击机和A-3雷鸣式攻击机各1架(前者编号0825,后者编号0902)具备携挂和发射能力。经过翔升计划升级后的F-CK-1经国号战斗机(被命名为F-CK-1C/D雄鹰式战斗机)将具备携挂和发射雄风二型导弹的能力,可望大幅强化空军的反舰作战能力。
陆地发射型于1990年代中期进入发展阶段,1990年代晚期开始部署于各固定阵地汰换原使用的雄风一型反舰导弹,部署于外离岛的雄风二型反舰导弹均安置于强化掩体内。机动发射型于2002年花莲县贺田山固海营区首次试射成功,2005年进入海军海锋大队服役,相关装备(发射器、指挥中心、水面搜索雷达和发电机等)也具备野外部署和操作能力。
潜射型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计划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并无进一步消息。
未来发展
虽然下一代超音速反舰导弹(即雄风三型反舰导弹)已完成验证即将进入量产,但雄风二型的改良和进一步发展仍持续进行中。
1990年代中期,雄风二型借由更换燃料箱而使射程倍增(由80公里延长为160公里),原先使用的红外线寻标器也换用影像式红外线寻标器,大幅加强红外线反反制(IRCCM)的能力。新的寻标器借由在电脑中纪录目标外形特征,使雄风二型具备攻击滨海目标的能力。
1990年代晚期,中山科学研究院开始发展超音速版本的雄风二型导弹,旨在使末段飞行速度可以加速至1.5马赫,增加杀伤目标的机率。
部署在外岛和部分舰艇上的雄风二型导弹,原使用的主动雷达和影像红外线寻标器已被更换为具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辅助的电视/红外线(TV/IR)寻标器,使其具备攻击港口内舰艇或近岸陆地目标的陆攻能力。
参考资料
[1]搜狐 http://密尔沃基雄鹿队news.搜狐com/20080911/n2594982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