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祥
林文祥(1913-1994)芗剧著名老艺人,漳州市芗剧团艺术顾问。出生于闽南晋江安海。20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开始进入厦门市,林文祥向一位名叫黑根仔的鼓师拜师,时年12岁。
人物简介
林文祥,漳州市芗剧团艺术顾问,芗剧著名老艺人。在继承抢救芗剧传统艺术工作中他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技艺传授给年青演员和新音乐工作者,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向海内外发行的《芗剧传统曲调选》一书,在编辑中得益于林文祥先生无私的指导奉献,使该书能比较全面地体现芗剧(歌仔戏)传统曲调演变历史面貌,弥补了福建地方剧种音乐在国家出版社出版的空缺,是林文祥先生在晚年对芗剧(歌仔戏)历史的总结继承最重要的贡献。
林文祥先生一生清贫,他为人新善,施教认真,较少保守思想,乐于接受新音乐观念,待人真诚,许多受教于他的青年演员,新音乐工作者成了漳州市芗剧团的艺术骨干,使他们终身受益。
人物生平
8 岁时在家读过二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被寄养到厦门市亲属家中,流落社会为码头上的小贩当跑腿帮工,自谋生路。20年代,厦门最早有局口街平和社台湾人组成的歌仔阵出现,林文祥向一位名叫黑根仔的鼓师拜师,先学锣鼓,从小锣打起,并时常随平和社歌仔阵参加迎神赛会活动,时12岁。
大约在1927-1928年间,林文祥在他的居住地“后岸街”(现在思明电影院后面的后壁巷)参加了新组成的号称亦乐轩的锣鼓阵,他把在平和社歌仔阵学来的技艺传给新伙伴,其中有新加入的邵江海。
在东南旅社台湾省老板的鼎力支持下,从台湾请来歌仔戏师傅鸡鼻师仙学习了《欺贫废亲》、《姜诗进鲤》、《福州奇案》;向温红涂学习了《山伯英台》中的主唱段,并在出阵头娱乐中演唱了这些唱段,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山伯英台》中的滚仔哭调。亦乐轩由此从锣鼓阵演变成歌仔阵,亦乐轩也从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渐渐转向有简单的营业收入。林文祥继续向台湾艺人学习歌仔调、歌仔戏,其中有著名的卖药艺人矮仔宝,由此步入他终身的歌仔戏生涯。林文祥也因此而成为台湾歌仔戏传入闽南后的第一代演员、乐师,与他同期的尚有陈瑞祥、吴太山、跛仔王仲藩、龙发仔、简仔、黄仔传和邵江海。这批闽南最早的歌仔戏艺人后来为歌仔戏向同安区、晋江市、龙溪县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30年代前后,歌仔戏开始和向闽南五县与七县地域纵深发展,林文祥与陈瑞祥、吴太山、邵江海等人成为传授歌仔戏的中坚力量。1930年至1932年期间,他先后到过同安藩涂北、瞿宅、顶溪、后社、红龙、屈东等地传授锣鼓阵和歌仔馆,后经藩涂歌仔馆主持人林亦乐的推荐,林文祥首次到石狮小丽金七子班教授歌仔戏,之后又受到安海大宅乡七子班传授,晋江地区小梨园七子班转习歌仔戏的风气由此而发,其中离不开林文祥等人的传授。在漳州龙溪一带,小梨园七子班转习歌仔戏聘请林文祥去传授的还有石码的“金瑞春”班、浮宫镇的“宝德春”班、漳浦县的“新玉顺”班等;到子弟班教习歌仔戏的还有浒茂城内、海澄锦田、北溪头围仔内等三个主要戏班,他们从林文祥、邵江海、吴太山等人习到歌仔戏后转而到内地长泰区、华安县、南靖县等地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邵江海为首的艺人们创作了杂碎调和改良戏,林文祥积极配合邵江海先生。1941年在协助邵江海改编《雪梅教子》这出戏里的训商辂唱段,林文祥创作了叠板杂碎调什一字句句式,成为当时艺人们轰动一时的佳话,什一字句的创作,进一步丰富了杂碎调的表达功能,是使杂碎调迈向板式变化的成功范例。
1942年,国民党政府漳州社会服务处为了排演14台子弟戏,聘用林文祥先后到新艳春班、丽华班教戏,林文祥在排演《孟丽君》十二本戏中,大量运用了杂碎调为主要唱腔的曲调,获得好评,历史证实了林文祥在协助邵江海创立杂碎调体系的改良中,言传身教,做了大量普及和提高的工作,这一点历史功绩,邵江海先生在其晚年的回忆中也给予充分的证实肯定。
解放后,林文祥先生受聘在龙溪地区芗剧团和地区艺校任教,传授芗剧的传统艺术,先后参予指导了《加令记》、《逐荷志》、《碧水赞》、《南方来信》等多部芗剧音乐设计工作,对芗剧音乐的推陈出新起了很好的示范。文革后期,四人帮垮台后,传统戏曲得以恢复,林文祥先生已进入晚年,他仍然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
林文祥先生不愧为芗剧创始人之一,他对芗剧在海峡两岸的传播贡献了毕身的精力,是我们永远值得怀念记忆的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