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熊
犬熊科(Amphicyonidae),又称为“熊狗”,是一类已灭绝的陆生食肉动物,属于犬形亚目。它们的体型从小型的指犬到和狼差不多大小的Daphoenus,再到几乎可以和灰熊、棕熊难分伯仲的大型犬熊。犬熊科动物在口语中也被称为“熊狗”,是最早进化出大型体型的食肉动物之一。它们身上混杂着多种特征——似猫的长背脊和尾巴、熊一样的宽大脚掌、不能回缩的爪子,以及长着众多牙齿的犬样颅骨。大犬熊体型较大,雄性体重或许超过180kg。亚洲最大的肉食动物之一,它们是伏击猎物的高手。犬熊亦会在地下的巢穴哺育幼体。最大品种是北美犬熊。欧洲多个新世纪化石点都发现了大犬熊。生存地点是北美,亚欧大陆,非洲。
物种起源
犬熊科(Amphicyonidae)最早出现在北美洲的中始新世(约4500万年前),后来在晚始新世(约3500万年前)传播到欧洲,再后来在早中新世(约2300万年前)传播到亚洲和非洲。它们在晚中新世(约500万年前)时在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已经消失,最后一种已知的物种出现在非洲中新世末期。犬熊科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井然有序的掌控着自己的地盘,并和巴博剑齿虎、剑齿虎亚科、恐犬亚科、现代犬亚科的优势物种平分秋色。虽然传统上犬熊被认为是熊科的近亲,但一些证据却指它们却是犬型亚目的基底。犬熊科动物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不确定,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可能是从北美洲的犬科Miacis cognitus和M. australis(现已更名为Gustafsonia和Angelarctocyon)开始,因此犬熊科实际上可能起源于北美洲。犬熊自中渐新世以来昌盛一时,但在中新世因气候变化盛极而衰,在此后几十万年中陆续灭绝,具有狼、熊以及狮子的元素。
形态特征
体长可达3m,体重可达200kg(巨犬熊可达300kg),其形态特征主要是有由上第四前臼齿和第一下臼齿组成了一对具切割作用的裂齿,犬齿粗大,颅骨上矢状嵴高耸,窝及下颌冠状突大,以容纳强壮的颞肌,具骨质耳泡,下颌关节突位置低,四肢灵活,尺、挠骨分离,腕骨中舟状骨、月骨和头状骨常愈合,4或5趾,末端具锐爪。科以上的分类主要依据头骨基部,特别是耳区附近的构造。
物种种类
包括种类:长吻犬熊,巨犬熊,孔子犬熊等
名称含义:两边的犬
生活习性
犬熊科动物的体型大小范围从5公斤(11磅)到100到773公斤(220到1704磅),并且从狼狗样的形态进化到熊样的形态。早期的犬熊科动物,如达福犬熊(Daphoenodon),采用了趾行姿势和步态(踮着脚走),而许多后来的更大物种则是平足或半平足。犬熊科动物是肉食动物,不像犬科是超肉食动物或中肉食动物。幼年期的Agnotherium、Ischyrocyon和Magericyon的化石显示了一种异常的牙齿生长方式,即在大约两三岁时有一个脆弱的阶段,亚成年动物没有功能性的臼齿或肉齿,唯一的功能性颊齿是几颗乳磨牙。这一时期被认为“可能很短”,但会使动物非常难以处理食物。这种牙齿更换方式在类似的食肉动物如熊科和犬亚科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导致犬熊科灭绝的一个因素。犬熊科动物在晚中新世开始衰退,并在该时期结束时消失。造成这一情况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已知的最近的犬熊科动物化石是来自巴基斯坦北部Dhok Pathan地层的牙齿,年代为740-530万年前。这种物种经典上被称为Arctamphicyon lydekkeri,可能实际上是半犬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