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启
毕启,1867年出生,男,是美国传道士、教育家,文学士,神学博士,华西协合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主要创建人。1946年 获北洋政府授予外国人特殊功绩荣誉奖红蓝镶绶四等王采玉勋章,以79岁高龄返回美国。1954年 逝世,享年87岁。
正文
简介毕启(Joseph beech,1867~1954),美国传道士、教育家,文学士,神学博士,华西协合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主要创建人。生平 1867年 出生于英国吉尔菲尔德市一个经营运输业的商人家庭 1873年 随父母迁居美国 1899年 毕业于惠斯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899年 受基督教差遣只身赴华 1903年 来到四川,先后创建了重庆市求精中学校,成都华美中学。 1904年 创建成都华英中学,并任校长 1905年 参与筹建华西协合大学 1913年 任华西协合大学首任校长 1930年 辞去华大校长职务,任华大教务长 1946年 获北洋政府授予外国人特殊功绩荣誉奖红蓝镶绶四等彩玉勋章,以79岁高龄返回美国 1954年 逝世,享年87岁。大学建立中的积极参与者1901年,清朝将全国省、府、州、县的书院变为由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构成的现代学校系统。这是中原地区现代教育取代古代教育的转折点。在毕启任校长、位于华美中学附近四川省也成立了高等学堂。这既推动新式学校的建立,也为传教士们发展西式学校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他们同时感到,中学“开办多年,颇著成效,若限于中道不使之上达,则本末未,终非全材,而于教育前途,难期进步。”于是兴致勃勃,要完成华东地区传教士们业已建立大学的目标。在早期高等教育的规划中,差会都在考虑建立小的独立学院,1904年秋浸礼会已有三名传教士和两名中国教师开始上课了。与此同时,美以美会在成都的负责人毕启和甘来德(HzrryL.Canright)加拿大英美会负责人启尔德(O.L.Kilborn)、杜焕然(J.L.Steawart)英国公谊会负责人陶维新(R.J.Davidson)在成都商谈后认为“除非他们联合起来形成力量,与政府的标准一致,并且以值得赞扬的基督教运动的方式进行工作,”否则差会的工作是不会成功的,从而达成了建立华西协合大学的计划草案,提交华西差会顾问部商讨。1905年5月,华西差会顾问部通过了这个草案。11月顾问部通过成立“小学和中学联合教育委员会”对华西所有教会教育进行规划及“协合大学临时管理部”,筹建西安华西专修大学。随后他们聘请了芝加哥大学的波尔顿教授和张伯伦教授来成都市考察,提出了建设的蓝图。并把第一份申请送达美以美会、浸礼会和监理会的总部。但是差会的总部却以资金筹措和差会间难以协调的困难而予以拒绝。他们尽管失望,却未气馁。又重新起草一个新的章程,提出了采取“牛津大学体制”,即每个差会建立和资助自己的学院,管理自己的资金和设备,学校则提出教学大纲,制定录取、考试标准,使集中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这个创造性的“牛津体制”既解决了各教会提供资金、设备和相互的协调工作,也反映了现代大学的特点,保证了学校在育才方面拥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毕启被派回纽约和多伦多,霍敬德被派回英国向国内理事部报告。这个方案经多次讨论最终被理事部接受,为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完善的基础。筹集经费,建筑校舍的操办者还在1907年传教士们选定成都南门外即后来的华西坝作为学校永久之地,首先在这里找到了大约150亩可购买的水田和墓地,加拿大教会提前支付了第一张支票,开始修建简易的临时建筑。1913年毕启当选为首任校长后,便开始筹集经费,根据英国建筑师荣特易的设计,开始修建永久性建筑。他首先向四川省当局和北洋政府募得银元万元,都督胡景伊、省长陈宧,两人各捐银三千元以示倡导;民国三年面见袁世凯,争取袁个人给大学捐赠了4000大洋。为筹措建校经费,他先后15次横渡太平洋回国及在中国内多方游说筹集办学经费,经手的中外各界捐款达400多万美元。他每到一处,不论资本家、教会人士、中原地区的官吏,都主动去拜会,争取同情与赞助。曾在中国赚了钱的资本家、发现铝的霍尔捐助50万美金作基金。更多的人则是捐资建筑。在他的操办下,十几年间,年复一年地争取各种捐赠,修建了办公、教学、宿舍楼等大小39幢。如美以美会JCYu及亚克门柯里1914年捐建的华美宿舍;长岛北岸的罗恩甫夫妇为纪念白槐氏1915-1919年捐建了怀德堂(行政楼);加拿大哈利法费的霍特为纪念赫裴氏1915-1920年捐建合德堂(赫裴院);高琦夫人为纪念其父1919年捐建高琦中学;美国印地安纳波利斯万德门家族1920年捐建的万德堂;热心发展医学的夏威夷医生嘉热尔顿1924年捐建嘉德堂(生物楼)及常年维护恒款;英国伦敦亚兴登1925年捐建成雅德堂(广益宿舍);纽约柯里氏1925-1926年捐建成钟楼和塔;美国阿伯丁赖德为纪念其子1926年捐建的懋德堂(图书馆,含历史博物馆);重庆胜家公司总经理刘子如1927年捐一万大洋修了协合中学礼堂;英国嘉弟伯理1928年捐建教育学院;华西加拿大差会的前任建筑师莫理森1942年捐建药剂楼;加莫力生夫人捐资修建中华女子学院第二幢建筑等。华西协合大学中西合璧的典雅堂舍,便是在他的操办下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中西融合的典范。大学教育中反映出的毕启的教育理念和作为 他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中西兼及,提倡实业教育,使学生真正实用于社会。他认为“在一个农业人口与绝大多数的地区.帮助大多数农民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显然是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因此能从实际出发,为西方科技与四川省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广泛探索,对四川的发展作了种种考虑和努力。在《发展四川省工业及改良经济状况的商椎》中他提出:“积极提倡实业教育.以利本省天然出产,增进人民殷富。”他认为.为了发展种桑、养蚕,缫丝、造林教育、皮毛生产、制革工业、矿业开发、五金制作等方面的事业.必须培养人才,详细论述了办学准则、条件、方法、经费自力来源,以及现代工厂管理、技工培训等。而且把实业教育与实验教育、生活教育结合起来,十分重视华西协合大学培养的学生要“真正实用于社会”;在他的管理期间,华西协合大学兴办了医科、牙科、药学以及农艺专科、农艺系、乡村教育系、乡村建设系等;学校开办了中华女子学院,1924年9月7日他在事务所门口迎接报到的8名女生。她们步入大学,后来便成了四川省历史性的人物;为保证学校的水平和声誉,并努力与西方接轨,学校还取得了纽约州立大学赋予颁发文凭的特许状,使学生的文凭在美国能得到承认。推动中西融汇 他在推动中西融汇,实现学校的中国化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20年代以后,在激烈的中外碰撞中,教会学校,形成了一批具有自由思想的现代派传教士教育家,主张教会与宗教分离,满足中原地区青年求知渴望和华族自强自立的要求,并积极参与中国社会变革,使教会学校逐渐成为中国高校体制的一部分。他在四川省传教多年,对四川有深切的了解。他对中华文化及在四川的代表人物是尊敬的。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合影中,堂堂的洋校长却站在后面。在外聘教授来校任教中,特别重视中西兼及,聘了合格的西洋教师外,也聘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如廖平、刘豫波、龚道耕、程芝轩、林山腴等来校任教;他亲历了如1926年万县惨案后,学生声援万案,在英国教师的怂动下,他采取的压制,反而激起了更大的退学与罢工罢教浪潮,使他终于认识了错误,允许改进校政并与学生达成了相关协定。多次的中西碰撞,使他明确了学校中国化的趋势,1933年在报告中说“我们希望,一个基督教大学生,他献身和忠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会做得更好。在混乱时期,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屏障,挡住对传统价值无情和肤浅的破坏与抛弃。”因此在向中国政府立案中他能以自己的阅历说服董事部接受并最后完成了立案的手续,促使学校发生里程碑的变化,开始了中国化的新篇章,并为她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评价1913年10月6日四川省总督胡景伊行文称“……美国毕启博士……联合英美名彦创办华西协合大学于四川成都之南门城外,其救世济人之宏愿精进不已,至足倾佩,顾建筑校舍造端宏大乃更发大愿回国募集巨资期成厥事……又深感博士不惮艰难始终其事,故敢以一言介绍于世之热心救世济人之事业者。……异日环球大通,风同道一,和平之庆洽必将以此举为鸣矢也。” 1914年11月20日袁世凯称:美国毕启博士为宗教大家,寓吾国四川境,凡十有五年,与其贤士大夫相习。自蜀至京者,咸乐道之。比集英美士人,在成都创立华西协合大学校。愿力宏大,至可钦佩。方今环球棣通,学术思想,日趋大同,充博士之志,愿同文同伦,不难企及,兹之设教犹先河也。 1916年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敬祝华西协合大学词称:立国之本,曰富与教。富以厚生,教以明道。原人之素,维身与心。心失所导,厥弊顽冥。贤哉西哲,有教无类。万里东来,循循善诲。文明古国,中华是推。文明大邦,英美是师。宏维西贤,合炉冶之。我来自滇,共和是保。戎马倥偬,未遑文教。瞻望宏谟,深慰穷喜。我有子弟,何幸得此。岷峨苍苍,江水泱泱。顾言华西,山高水长。 1944年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院系主任孙恩山在美国《AsisandAmerica’s》发表的《卢作孚和他的长江船队》中写道:卢先生认识了创办华西大学的美国人毕启博士由于毕启博士的帮助,卢先生熟悉了美国生活和文化最好的一些方面并获得一些美国办的机构的帮助。反过来,毕启博士也从卢的成就中找到了最好的证明,证实他长期怀有对中国人民前途的。 1946年毕启以73岁的高龄,告老回乡之时,中国政府比照美国约翰·杜威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勃兰克博士的先例,授予他外籍特殊勋绩人士荣誉奖:红蓝镶绶四等采玉大勋章,教育部给他颁发“捐资兴学”一等奖,蒋介石为其书写了“热心教育”的匾额。 1947年华西协合大学教授、天文学家李晓舫曾撰《教育家的毕启先生》称赞:毕启不仅努力传播西方文化于东土,也很注意宣扬中国文化于西方。 1990年正式出版,由第五任校长马俊之主编,1993年获四川省历史学会优秀奖,中国高教学会专著二等奖的《华西医科大学》校史中称:“大学的创办人之一、首任校长毕启博士他虽有使学校接受产国主义政策及出面压制过师生反帝爱国的行为,但受到师生的掏和批评时,能承认错误,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要求。在向中国政府立案过程中,国外董事部和国内理事部意见分歧时,他又能以亲身阅历和调查去说服董事部最终完成立案手续。特别是他对如何把西方现代科技同中原地区和四川的实际相结合进行过探索,为中国的建设和四川经济的发展作过种种考虑和努力。他担任校长、校务长30多年,经手为华大向中外各方筹集的捐款即达400万美元,并经办了学校的主要建设。他是一位对华大有巨大历史贡献的、热忱的教育家。”1954年毕启在美国芝加哥逝世,其时在当地的十几位西安华西专修大学学生参加了奠祭。据学生们回忆,他的逝世孤寂寥落,“只有毕师母与一个女儿守在旁边,显得十分凄清。”就这样既非富豪,也非美国政要的毕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是,正直的后来者也许可以从他那英俊的脸庞,充满希望、深的眼神,以及饱含热忱、坚毅与执着的神态中得到些许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