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诞
朱英诞(1913年4月10日-1983年12月27日),原名仁健,字岂梦,别号包括朱石笺、庄损衣、杞人、琯朗、净子等,出生于天津市。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代,其父朱绍谷精通诗词,朱英诞自幼被誉为“神童”。他在诗歌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七载,与废名共同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新诗课程,深入探讨新诗艺术。
人物经历
朱英诞1928年进入天津市南开中学就读,但由于一次意外受伤,不到一年便不得不休学。1932年,他考入北平民国学院,与李白凤成为同窗,当时林庚在此校执教,他们经常一同创作诗歌并交流心得。1935年秋季,在林庚的引荐下,朱英诞结识了废名,自此在诗坛上跟随林庚和废名两位大师。不久之后,他自行出资出版了诗集《无题之秋》,这是他生前唯一公开发行的作品。1940至1941年间,朱英诞在伪北京大学担任讲师。在日军占领期间的文化界,他积极参与活动,发表了众多诗作和文章,并与沈启无合作编辑《文学集刊》,同时编纂了废名与沈启无的诗集《水边》。
后期生活与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朱英诞在北京市贝满女子中学从事教育工作,直到退休。晚年时期,他坚持“民间地下写作”,留下了数千首诗歌和大量的文学遗产,这些作品至今尚未正式出版。在他去世前的六个月,他完成了约两万字的自传《梅花依旧》,这份文献对于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他还完善了废名的《新诗讲义》,这部作品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发行。朱英诞不仅增补了《新诗讲义》的后半部内容,还对其前半部进行了详尽的点评。这一师生合作完成的新诗理论著作,堪称现代诗坛上的佳话。
主要作品
朱英诞的主要作品包括诗集《无题之秋》以及他后期创作的大量诗歌和文学遗产。尽管他的大部分作品未曾公开发表,但他对新诗领域的贡献通过他与废名的合作得到了体现。
参考资料
《朱英诞集》:超越古今的品质和气度.中国作家网.2024-08-20
真实与鲜活:朱英诞的诗歌创作特色.兰州市社会科学院.2024-08-20
艺术竞技场上,作品最具说服力.光明网新闻中心.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