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由东汉张仲景所著,书成于公元3世纪初(200-210),全书16卷,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
原书现已散佚。因为战乱,原书没能流传。现在一般所言《伤寒论》是宋治平年间,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经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加以校正的《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113方。
《伤寒论》提出了六经分病、八纲辨证的理论,以及随证施治,因证立方的治疗原则,对医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成书背景
历史背景
在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史料中有记载的天灾共22起。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事连绵。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大疫。仲景原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196)以来,犹未十,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或覆族而丧。”《东汉汇要》:“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不死于兵,即死于病。”王粲《七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上述史料说明,这一时期,外感病广为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张仲景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医学家。
作者背景
姓名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人。是中国最重要的、在学术界影响最深远的医学家。从学术贡献来说,只有《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可以和《伤寒杂病论》相提并论。在中国的医学史上,从个人贡献来说,没有一位医家能和张仲景同日而语,所以学术界将仲景称为“医圣”是公允的。但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正史无传,据宋代林亿《伤寒论序》载:“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名医录》为唐朝甘伯宗所著。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几乎妇孺皆知的医生还有华佗(110-207)。
生卒年
约公元150-219年(东汉为公元25-220年)。
籍贯
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人),再具体点可能是现在的邓县东镇西北1.5公里处的张寨村。
成书过程
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内容
宋治平年间,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伤寒论》经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加以校正,这就是现在一般所言《伤寒论》的基本面貌。
全书共10卷。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第二卷为伤寒例、痉湿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三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四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五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六卷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七卷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八卷辨发汗后脉证并治、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九卷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十卷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全书共22篇、113方。
出版历史
1.原书
现已散佚。因为战乱,原书没能流传。
2.王叔和将《伤寒论》整理成册
晋朝(265-317)太医令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收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
孙思邈在其早期著作《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伤寒论》的大部分内容,在其晚年的著作《千金翼方》中记载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
4.宋本《伤寒论》
北宋年间朝廷成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奉命校正《伤寒论》,治平二年(1065)颁行,成为后世《伤寒论》的蓝本,即宋本(版)。
5.现行版本
宋版:宋本《伤寒论》的原本已经不复存在。现行的宋本《伤寒论》并不是原本,而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简称“赵本”。是公认的现存最好的版本,历版教材及主要注家都以此为蓝本。
成本: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所著的《注解伤寒论》称“成注本”,亦称“成本”。后经明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又称“汪校本”。
6.《金玉函经》
《金匮玉函经》为《伤寒论》别本。林亿等校订后,治平三年颁行。
7.《金匮玉函要略方》
王叔和收集到了《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而未见到杂病部分。赵祯时翰林学士王珠在馆阁残书中发现了一部《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共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及妇科病的治疗。至赵顼熙宁(1068)时,林亿等对此进行了校订,去掉上卷,保留中、下卷。为了临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剂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仍编为三卷。此外还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张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分别附在每篇之末,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或《金匮》。
8.现代版本《伤寒论》
姜建国主编的《伤寒论》,该书按方证归类,设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等章,具体内容诠释设词解、释义、析疑、方解、临床应用等。
价值和影响
科学价值
《伤寒论》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发现了许多特异性的方证,确立了证和方之间的特异性关联,能够做到方到证除。这是医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就整个医学而言,至今发现的特异性方证并不多,其中,张仲景发现的占了绝大多数。
1.按系统分病,据证征名病
六经分病概括了许多疾病的共性,所以百病不外六经。
2.“八纲辨证”,以方名证
“八纲辨证”源于《伤寒论》,它是《伤寒论》辨证理论的核心。其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疾病变化的本质,任何疾病的辨证都离不开“八纲”,所以具有普遍意义。
3.治疗思想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中虽然只有113方,用药只有87味,许多方剂只有一两味的差异,有些只是用量轻重的不同,作用就大相径庭。由于揭示了配伍规律,同样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4.治疗原则
随证施治,因证立方。《伤寒论》分步论治学术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 的基础之上,为复杂疾病的论治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核心是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治疗原则。学习《伤寒论》分步论治学术思想,可以在临证时透过纷杂的症状表象,厘清最为关键、最为急切的病机,精准施治,挽救性命于垂危之地。
5.“存津液”学术思想
张仲景之“存津液”,并非是一个具体治法,而是作为一种治疗思想贯彻《伤寒论》全书,是仲景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存津液”思想对现代临床起着指导作用,对仲景《伤寒论》“存津液”学术思想研究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6.顾护脾胃学术思想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在其所著《伤寒论》一书中太阳病辨证论治始终顾护中原地区,保养胃气, 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煎服方法及病后调护,时时以顾护脾胃为要,贯穿于其理法方药的全过程, 为后世医家对于疾病的诊疗以及预防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价
李时珍崇尚张仲景之说,赞其方乃 “千古神方”,李时珍非常重视张仲景脉学的内容,李时珍脉学的分类方法受张仲景阴阳分类法的影响。
《伤寒论》独具特色,对直接论证,绝少涉及五运六气种种玄奥的理论,使人便于研究;虽然论及脉象,但对脉理、脉学种种玄妙莫测、徒乱人意的辞句,似乎有意尽量避免,所以相当实事求是,与后世医家大谈阴阳脉理以治病的方式截然不同;书中所载的方剂与证,相当严谨具有组方精练、配伍有律、加减有则的特点,临床应用又极为灵活,可作后世医者的典范,更便于供现代医学者的研究,使其有路可循、有案例可辨。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参考资料
张仲景.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2023-12-08
伤寒论.读秀.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