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秉彝

张秉彝

张秉彝(1909-1968),放射诊断学专家。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人。1931年毕业于山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曾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7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任研究员,1949年回国。历任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教授,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较早研究放射治疗学的专家之一。四十年代开展X线治疗皮肤癌乳腺癌、血管瘤等。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野战条件下改革了X光异物定位法,创建了异物大小测定法,立大功。1979年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著有《X光机之使用与保养》、《X光异物定位法》等。

经历

张秉彝(1909~1968)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人。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由当店员的兄长供养他到中学

毕业,又以半工半读方式在山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攻读医学。1931年医专毕业,开始在临汾市医院

行医,五年后考入北平协和医院放射专业,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抗日战争兴起,张毅然放

弃学业,冒险离开北平市,先到广州市,后又辗转长沙市、汉口,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负责指导

遍布各抗日战场上的20多个医疗队的工作。期间,他说服同行,冲破阻力,带领医疗队由长沙奔赴晋

东北八路军第115师驻地,为八路军伤病员疗伤医病;他还只身越过日军封锁线到延安市,为八路军培

养医务人员。1943年,张由中国红十字会X光队调入重庆中央大学医学院,先任放射科主治医师

后升任放射科教授,从事教学和医疗、科研工作。

回国做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随学校回迁南京市,任中大医学

院放射科主任。1947年被派往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任放射系研究员,重点从事放射治疗学的学习

与研究,是中国最早出国学习放射治疗学的学者之一。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消息鼓

舞下,张决定回国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他的导师和同行一再挽留,都被他婉言谢绝,于1949年春天回

到祖国的怀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以极大热情投入新中国的医学建设。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张积极要

求到前方救死扶伤。经组织批准,他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技术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身心

投入对送回后方的伤病员的救治。由于医疗设备简陋,加上有限的设备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少医

生在施行“异物摘除”手术时,常常定位不准,一刀下去拿不出弹片,又得进行二次,甚至三次手术。

为减少伤员痛苦,张决心进行技术革新。几经周折,改革了X光异物定位法,创造了异物大小测定法,

使检测体内异物位置的准确性达到百分之百,解决了异物摘除定位的难题,提高了战场救护水平。与

此同时,他建议并主持举办了X光军医训练班和X光技术训练班,改变了人民军队放射专业人员短缺,

本来就不多的放射器材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状况。这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伤医治工作和以后建设正

规化陆军医院的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各陆军医院放射科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为

了表彰张的功绩,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为他记大功一次、二等功一次。

成就

张不仅在医疗上成绩卓著,而且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他将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列为科研课题,将科

研取得的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达到科研与临床互相促进。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就对临床遇

到的呼吸系统和骨骼系统的X线诊断问题进行研究,写出了《自发性气胸》《肺结核在解剖部位上的

分布》《中国儿童咳血病》和《多发性骨性外生骨肿瘤》等论文,其中有些成果在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

期间,他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开展的用X线治疗皮肤癌乳腺癌、血管瘤等良性或恶性肿瘤的研究,也

取得了重要成果,使他主持的中大医学院放射科,成为当时南京市唯一一家能进行X线肿瘤治疗的医疗

单位。此后,他一直没有放弃对肿瘤这一人类杀手的治疗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调任第四军

医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放射科主任,创建了西北第一个钴60治疗室,用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

进行多种肿瘤的放射治疗,对有些恶性肿瘤的疗效已达到或超过当时国内外的最好水平,受到苏联

国专家的称赞。

优秀品质

张一生勤勤恳恳地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即使在他心脏病发作不得不住院治疗期间,仍撰

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第一部《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的部分章节。这样一位全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

放射诊断治疗学家、人民解放军和西北地区放射治疗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

致死。1978年,空军军医大学召开大会,为他平反昭雪,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根据他生前的愿望,

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张生前还是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临床放射学专题委员会委员,解

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卫生厅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科学委员会

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放射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参考资料